3.学生个体因素的影响(1)学生入学动机存在问题为了了解学生上师范院校的初衷,笔者在问卷中调查了学生的入学动机,经调查发现多数学生的入学动机存在着偏差,有16%的学生是由于经济因素报考了师范院校。这类学生大多数因为家庭比较困难,而师范院校相对收费较低,所以才报考了师范院校。8%的学生是受他人影响报考了师范院校,并不是出于自愿。9%的学生是被调剂到师范院校的。有31%的学生是因为觉得教师职业稳定,收入有保障才报考的。而只有36%的学生表示是因为喜欢教师职业自愿报考师范院校的。由此可以看出64%的学生入学的动机是被动和带有功利思想的,这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很容易出现专业思想不牢固、不愿意学习本专业的现象,表现出厌学等不良情绪,这些都影响了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二)西藏地区师范生职业理想的性别差异分析由表2 可以看出,女师范生在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目标这三个方面的得分要高于男师范生。其中,职业情感、职业目标这两个方面女师范生显著高于男师范生的水平。这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有密切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对不同性别的成就期望差异很大。在传统文化观念中对女生的成就期望一般要比对男生的低。“期望男性成为独立的、竞争的和权利定向的”。[3]父母亲或他人希望男生所从事的职业既体面,收入又高,最好是能走仕途。社会期望女性成为“依赖的、富有爱心的和人间关系定向”。[3]父母或他人认为教师职业比较稳定、单纯,对女生将来当教师普遍赞同。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男女生形成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目标之所以存在很大差异,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长期的影响和熏陶密切相关。除此以外,历史上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严格束缚下,西藏妇女的劳动负担沉重,藏族妇女从未有过独立的政治身份,处于对男性的从属地位。民主改革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广大藏族妇女也充分享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她们希望通过接受教育改变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所以她们具有更强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目标。(三)西藏地区师范生职业理想的民族差异分析由表3 可以看出,汉族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水平比藏族师范生要高,而藏族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情感及职业目标比汉族师范生的水平要高。通过与部分藏族学生的访谈,了解到造成藏族师范生职业认知水平显著低于汉族师范生的主要原因是语言方面的因素。我们知道,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课程对提高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水平有着特殊的作用,这两门课程也是体现专业师范性最为显著的两门课程,通过系统的专业化学习,师范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教育的功能,尤其是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和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另外,通过学习还可以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及其重要性等,这些知识都有助于提高师范生对教育及教师职业的认知水平。但是,通过了解,有超过半数的藏族师范生认为这些教育类课程枯燥、难以理解,学起来不容易。这主要是因为西藏自治区是我国藏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藏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95%以上,全区操藏语的人口占大多数,分布广泛。藏族学生自幼生活在西藏,从小接触的是藏语,使用的也是藏语,藏语是藏族学生最主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这使得藏族学生对汉语的理解与掌握有一定的困难,但目前被调查学校的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专职教师主要是持汉语进行教学,藏族学生受汉语水平较低的影响,对教育类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一定的难度,进而影响到对教师职业的认知。
虽然西藏藏族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知水平低于汉族师范生,但调查研究显示,藏族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情感水平和职业目标水平却高于汉族师范生。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藏汉师范生所处的区域文化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西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对于其他地区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海拔较高,缺氧严重,四周高山环抱,与其他发达地区相隔较远等等,这些自然因素影响了该地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文化交往等。另外,藏民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藏族学生从小就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和熏陶,这使藏族学生在平时的为人处事中表现出求稳妥、淡物质享受、做事守恒、有责任心等特征。[4]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着西藏地区藏族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态度。通过访谈了解到相当数量的藏族师范生认为教师这种职业工作稳定,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并且希望通过从事教师职业和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汉族师范生由于从小生活的环境相对开放,较重视工作环境和收入水平,[5]当了解到西藏地区教师尤其是在农牧区工作的教师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他们便产生了畏难情绪,进而影响了对教师职业的情感及今后从事教师职业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