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效指导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辅助指导,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操作,不要流于形式,让学生在操作中产生新知,发展创新意识。通过学生的操作,我们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
学生的动手实践也经常会受到阻碍、遇到困难。因而,教师应该发挥引领的作用,要让学生形成安全操作、规范操作的习惯,并指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帮助其扫除道路上的障碍,使学生能够不断进步。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时、有效地指导,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井然有序开展的保障,使其在探究中有所收获。例如,在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时,有的学生说:“我家的香菇棚里有一支温度计,温度一般控制在32°C以内,因此,我爸爸在地膜育秧棚里放了一支温度计,温度最高不能超过30°C”。这样,就把生活中的知识融入枯燥的学习中,使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与家庭生活、社会建立一种必然联系,体现了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的教学理念。
四、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做”的研究环境,通过大胆的想象动手实践,从而在探究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做一个小生态瓶》一课时,为了研究生态系统中生物(植物和动物)与非生物的关系,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小生态瓶。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塑料瓶、沙子或小石子、水草、1~2 条小鱼等,根据方案制作生态瓶。之后观察和管理生态瓶,看看植物、动物是否适应生态瓶的环境,若不适应,鼓励学生进行改造。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五、通过拓展延伸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师要打破传统的科学课程教学观念,应从学生的生活开始,以树立大科学课程观念,通过为学生拓宽实施科学课程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更好的自我积累与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做好引导者的角色,适时“导”“拨”学生,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以提高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蘑菇》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食用菌展开调查;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更多的真菌生物;也可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会辨别毒蘑菇的方法,与同学分享,以避免误食毒蘑菇的事件发生。这样,利用各种渠道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六、开展课外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若是仅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但缺乏动手实践能力,也是不会有所创造的。因此,学生的创造能力最终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其创新精神。
开展小制作、小实验等课外活动,使学生产生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通常,科学课的实验由老师演示得较多,学生只能观察,缺少动手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农作物与土壤》一课时,研究豆苗在沙质土、壤土、黏土中的哪种土壤上生长更好,需要进行对比试验,但由于课程有限,无法在课堂上观察到现象,因此,只能作为课外实验。
在这样的课外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中,材料准备、实验过程设计、观察分析等,都是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而且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尝试、实验,才能得出结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培养他们动手实践探究的兴趣,从而形成学生乐于探究、积极获取科学知识的良好习惯和态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