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课程理念的实践者,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如果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意义重视不够,课程教学偏离课程目标就成为必然。实践中,教师授课只重视认知层面目标,忽视了能力与情感目标。即只重视对于知识、技能的反复练习,忽视学科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忽视对学生社会性的培养,忽视“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有人格、有自尊、有潜力的个体,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忽视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兴趣,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的教条式教学,致使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缺乏正确的理解。
2. 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培养
在现行的考试招生制度下,不少学校往往把思想政治课程当作“副科”。普通中学只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探究,不能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课时安排课外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脱离。在教材二次开发上,存在明显的缺陷,思政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不透彻,教学未能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性正需要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转变学习方式,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完成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和情感与体验的目标的达成。
3. 评价方式单一,忽视综合素质考量
教师评价学生优异与否的标准仅是学习成绩,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衡量。部分教师仍然持考试至上的观点,以升学率为目标,以应试的方式来评价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仅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考试成了学科教学目的,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知识能力的唯一尺度,忽视了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三、高中思政课教学实践偏离课程目标的原因
高中思政课教学偏离课程目标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产生这种现象既有教育体制内部的原因,也有教育体制外部的原因:
1. 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设置脱离实践
思想政治学科因其学科特殊性应当紧跟时代潮流,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和当前社会的客观现实脱节。脱节的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造成了“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对思政教育者所传授的思想观点缺乏信任甚至是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让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内容空洞,讲的都是大话、套话、空话,学生从内心深处排斥学习思想政治课。”
2. 考纲代替课标的功利主义的影响
用考试大纲代替课程标准,作为筛选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标准的功利主义的导向,使思想政治教学背离了课程标准设立的三维目标。现行体制仍然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弱化了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忽视学生自主形成知识和能力的过程,难以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作出及时的评价。
3. 分数为本绩效考核负效应的影响
教师考核制度是引导教师行为的风向标。教育系统绩效考核以学生考试分数来衡量教师教学效果成了一种普遍采用的方法。因而,从教师个体来看,追求学生的分数成为必然性。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的中心仅是学科知识浅表化、形式化的传授,缺乏引导学生对大量结论与观点的深层理解,缺乏学科知识对学生生活、生命意义的价值体验。教学的“三维目标”实际上只落实了“一维”,学生得不到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幸福感也无从获得。
4. 市场经济的竞争价值观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