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巧用感知(通过感知法把握跳短绳时的起跳时机)
对于协调性差但感知性较好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解决起跳时机的问题。方法如下:在短绳的正中间打一个绳结或系一个重量适中的小物体,当绳由后向前摇出后,在接触地面的一刹那,由于绳子重量增加,学生在摇摆时手臂就能感觉到要做好起跳的准备,当绳子接触地面发出“啪”的声响的瞬间,学生迅速做出起跳动作。
三、组织课堂教学,分组练习、比赛和考试
1. 巧分小组(通过合理的分组来增加练习密度,提高练习效率)
合理的分配小组,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还能够增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那么如何分小组,每组的人数多少最为合理呢?起初的想法是:分组后,小组内每位成员轮流跳,没轮到的同学帮忙计数。但此方法会让学生等待时间过长,这样不仅降低了练习密度,还不利于学生跳出好成绩。若每组的人数定少了也不合适,因为一年级部分学生计数能力有限,且计数的准确性也不够精确,导致学生跳绳实际个数与记数同学所报的个数误差较大。经过教学实践,最终认为每组人数为3~4人最为恰当,学生不但可以享受小组合作的乐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组内竞争的意识,还增加了练习的密度,同时也提高了练习的强度。
2. 巧定组长(通过公平竞争来争当小组长,提高学生竞争意识)
组长的设定一般是由体育老师指定表现较好的学生担任,但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那么如何定小组长,小组长怎样定最为合理呢?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思想,为了给每个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让学生自己选组长,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赢得小组长的职务。每组学生都拿起自己的绳子比一比,在一分钟内以跳绳个数最多者当选为该组的组长。通过比赛定下的组长,同学们都心服口服,并以自己的小组长为目标,努力练习,争取早日超越自己的小组长;同时对那些跳得差或者不会跳的学生,在老师和小组长的鼓励和帮助下,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战胜恐惧心理,迎难而上,经过不断努力学会跳绳。这种设定组长的方法在其他练习项目中也可以采用,可以让同学们在体育课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为今后体育课堂更加富有生机打下基础。此外,在练习跳绳过程中,如果其他组员超越了小组长,那么可以当选为新组长。这样一来,同学们根据原组长跳的个数作为参考值及奋斗的目标,使教学过程更具挑战性。
3. 巧行比赛(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致)
一年级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赛。当学生跳短绳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进行单人或小组比赛。在比赛中教师进行提优补差工作,适当奖励优胜者和进步快的学生。在一分钟个人赛时,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程度的单次跳绳目标个数。例如:规定跳绳比较好的学生目标设定为单次120个算成功,跳得一般的学生单次85个算成功,跳得较差或不怎么会跳的学生设置为30个就算成功,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还能有效提高练习效率。
这种小型比赛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还可以延伸到课间。这种在操场上屡见不鲜的活动,只要我们稍微加以利用并引导,就很容易让同学们自觉地去练习。长此以往,学生就能比较熟练地掌握跳短绳的动作要领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快速掌握跳短绳的技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 巧设考试(通过随时随地测试来激励学生平时加强练习)
传统意义上的考试方式是到了期末复习阶段,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体育类各个项目的测试,以各项目的一次测试成绩、学生平时表现和出勤率等来判定最终成绩。有些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但又不想花太多的练习时间,他们便会在考试的最后阶段突击训练跳短绳,这样的结果不是体育教学的目标,我们希望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通过体育运动树立锻炼的意识。传统考试法的弊端还体现在对于那些平时成绩好的学生可能因为身体不适或发挥不好等各种因素导致成绩不佳,而能力较弱学生可能成绩更糟糕,这两者都会影响学生以后对跳绳的兴趣。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改进考试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跳短绳的考试方式改为“随时随地测试”,鼓励学生平时多加练习,当学生认为练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随时找老师进行测试。但每次考试的成绩也不一定是最终成绩,直到学期结束,教师对每个学生所有的考试成绩进行汇总,取最好成绩作为该生跳短绳的最终成绩。这样一来,更能激发学生平时自觉自愿练习跳短绳的积极性,同时能提高其体育运动能力,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