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处在社会经济全面深刻转轨的时期,在强调传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功能的同时,尤其需要强调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研究型大学自然要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密切结合起来,这也是大学对当今人类生活应负的责任和应有的态度。问题在于,在突出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功能时,一方面,市场介入、社会对各种知识的需求以及大学知识管理的量化,使得大学知识生产逐渐出现实用化的倾向,对实用和效用的追求压倒了对知识与真理的探索。很显然,大学中的应用学科一般来说最能贴近社会当前的需要,无疑会得到社会多方面的、最大的支持;而那些为整个科学技术系统的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思想和理论储备,有可能孕育科学技术重大突破的一些基础学科,却难获得政策和经费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或者大学的专家特别是大学的管理者的思维和政策所立足的基础过于狭隘,在学科的发展取向上,使学科的应用性更加增强。在这种取向下,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的发展处于一种失衡状态,人文社会学科尤其受到忽视。即使在“素质教育思想”受到广泛认同的今天,人文教育也是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在理工为主的学校更加严重。就如一位专家所言,如果研究型大学忽视和轻视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将“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
如何平衡?从总体上说,学科的学术性和实用性并不必然相互排斥,两者的关系不仅因学科的性质不同而有差异,而且就在同一门学科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在社会利用科学的程度达到不同水平时也会发生变化。当科学不断地从基础研究领域向应用研究领域延伸,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增强时,这两者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但目前这似乎是一种理想化的期待。我们所指的平衡,并非一视同仁,不是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使用相等的时间,投入相等的资源。“平衡总在变化,这就是不平衡的现实,平衡不是一视同仁,……平衡也不能是领域与领域、活动与活动之间在天平上盲目的平等。平衡的实质是给予各种学科领域的智力创造力所需的最高技能和当前社会最需要的专门的事业相称的支持与援助。[2]
首先,大学要发展,就必须把平衡的支架放在“学术”之下。“大学只有高扬学术的旗帜,同时又立足于功利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繁荣。而此时,大学就像高耸云端的宝塔,学术就是镶嵌在塔顶上的璀璨明珠,功利就是宝塔赖以安身立命的宽阔坚实的绿色基地。它们就是这样有机结合在一起,平稳、安详而又富有魅力和感召力,在今天,大学如果想对社会生活施加真正有益的影响,就必须超越狭隘的专业视野,运用综合性的知识,了解各种因素的复杂互动,重视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重视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并非空中楼阁,也不是远离人类社会和生活,科学发展中的内部矛盾、自然发展中提出的新问题、人类社会和生活自身的需求,都是推动基础研究不断发展的动力。要从长远的意义来看待基础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不能用直接的短期的效益来衡量它们的成效。这样做,同时也能为应用学科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让它们能以自己的方式得到自由的发展。
其次,作为研究型大学的领导层面,要根据研究型大学自身的使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可以支配的资源以及社会需求,运用指令性或诱导性的方式,对学校的学科布局和建设进行规划和管理。通过大学的自上而下对学科优化,从全面的角度出发,科学地进行学科布局和学科规划,合理地分配学科资源;并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充分调动各学科点的积极性,使大学学科的理、工、人文社科等领域不仅从形式(学科布局),而且在内容上(学科方向、学科规模、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处于均衡水平。
二、学科发展方式:外延扩展与
内涵提升统一
从学科的发展方式看,学科的发展,既包括学科在规模上的扩大即外延的扩展,也包括在水平上的提高即内涵的提升。学科发展水平,既有定量的指标,也有定性的表征。学科外延发展主要是指新学科建设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学科规模的扩大和学位点数量的增加等方面;学科内涵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它主要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梯队建设和物质条件建设等活动。内涵式的学科发展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式,是一种质的发展;而外延式发展是一种规模的扩充,是一种量的发展。“无论是倾向于选择追求规模效益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还是倾向于选择追求质的提升的内涵式发展模式,都有其合理性。”[3]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习惯用成果(数量)来表示学科水平,来衡量学科水平,这的确是一公认的标准。诚然,学科上水平需要一定的规模,但“大”不能代替“高”,.“多”也未必注定“好”;况且,成果(数量)所表示的只是已达到的学科水平,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学科发展的未来趋势和水平,并不是已有成果所能决定的。因此,在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学科布局及规模基本稳定后,追求“高”而“精”等学科发展内涵的提升应成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就研究型大学学科发展而言,其本质性进步应表现在学科发展内在规定性的提升上。内在规定性是指研究型大学之所以为研究型大学的质的表征,包括学科点的研究质量,以及依托于高质量研究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上,以及由此形成的追求卓越的精神气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