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关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文献相当丰富,但是其中不少研究年限较早,较多文章仅从一两个维度进行考察,无法令人把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多维度的整体风貌。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大众化背景,选取城乡、阶层、地区和性别这四个维度为切入点,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这四个维度上的新进发展和差异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从整体上把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情况,从而加深人们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现状及进展的认识与了解。
一、研究设计与样本 (一)研究设计 为考察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城乡、阶层、地区、性别这四个维度上的整体表现,本研究在设计上选取同一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并展开对比分析,以保证各维度间的可比性;在具体方法上,采用卡方检验(X2,检验)来对比四个维度下所抽样的实际样本数与理论样本数之间的差异是否达到显著性水平。疋2检验方法处理的是一个及一个以上因素的两项或多项分类的实际观察频数与理论频数分布是否相一致的问题,即有无显著差异的问题。其基本公式为:X2=∑(A -E)2/E。其中,A为实际次数或人数,E为理论次数或人数。同时,本研究设立公平指数概念用于各维度及各类别之间的比较,公平指数等于实际样本数与理论样本数之间的比值,基本公式为:Ie=A/E,若公平指数等于1,表明实际样本数等于理论样本数,若公平指数大于1,表明实际样本数超过了理论样本数,若公平指数小于1,说明实际样本数未达到理论上应该达到的数值。
(二)样本
本研究的实际样本数据取自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中对2007级大一新生的抽样调查数据。理论样本数中的性别、地区、城乡(家庭所在地类型)数据是根据这三个维度不同水平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乘以2007级大一新生的抽样总数而得出。这三个维度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重的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理论样本数中的阶层理论样本数是根据陆学艺新近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对各阶层比重的最新规定乘以2007级大一新生的抽样总数而得出。
本研究的实际样本引自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中对2007级大一新生的抽样调查数据。该调查共涉及了全国31个省市的175所高校及独立学院,共发放问卷55595份,回收48143份,其中有效问卷47170份,问卷回收率约为86. 60%,所发问卷总有效率约为84. 85%。调查问卷的内容涵盖大学新人学学生信息的几乎所有方面,如背景资料中的性别、年龄、民族、参加高考省份、家庭所在地类型、父母教育程度及工作类型等。本研究主要选取学生背景资料中的相关方面,利用SPSS16.0和EXCEI2003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城乡差异
根据我国对城乡概念的划分,此次调查学生的家庭所在地类型也以此为依据,分为城镇和乡村两大类。具体人数及比例见表1。
表1中全国人口百分比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根据2006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理论样本数是实际样本总数乘以全国人口百分比所得出的数值,意即按照全国人口百分比,在本次研究数据库中抽样的城乡实际样本总数44704名学生中,理论上应该有20090名大学生来自农村,有24614名大学生来自城镇。
根据公式X2=∑(A -E)2/E,检验城乡学生在入学比例上是否有显著差异。经查得P值<0. 005。差异非常显著。可见城镇和乡村学生在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具有很大差异。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数55. 06%,按这一比例,高校中农村学生数占全体学生数的比重也应接近55. 06%。但在2007年的高校抽样调查中所占比例仅为45. 4%。乡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远低于城镇学生。这与以往大多数类似的研究结果相同。
(二)阶层差异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公布的对2007级大一新生抽样调查数据中学生家庭所属阶层的实际样本数及比例分别见表2中的第二栏和第三栏,理论样本数按照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书中公布的中国各个阶层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比,乘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中对2007级大一新生的抽样调查数据实际样本数的总和42698人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