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内外有关儿童适应性行为的研究进行综述发现,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儿童早期发展,在青年期和成年期也有一定的表现,且有可能发展并泛化成其他形式,造成较严重的人格问题和反社会倾向(Dlweus,1979;Robins,1996)。国内研究发现,儿童的学校适应性与其人格特征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同样地,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其智能特征、情绪性和亲社会人格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正相关(吴玥函,陈妍, 2009)5。通过文献综述可以看到,以往有关儿童学校适应方面的研究大都着眼于正常儿童,而对随班就读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则关注较少。通过已有研究及教学过程中对家长和教师的访谈均可发现,隨班就读儿童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问题,常会有孤独、自卑、被隔离感等心理问题,以及回避、胆怯乃至攻击性等问题行为。随班就读的意义在于使特殊儿童回归主流,为他们搭建一个可以与正常同伴交流、交往的平台,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完善发展。因而,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问题予以必要重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心理辅导中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是很有必要的。
三、改进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措施
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在校活动以班级学习为主要形式。因此,班级管理风格、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尤为重要。另外,现阶段中小学基本上都配有专业的心理教师,个别学校配有资源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行为、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训练。基于此,本文将从班级日常管理以及专业心理辅导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改善班级日常管理风格
班级是中小学阶段学生活动的主要形式。班级的日常管理风格,学生与老师
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其学业及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及其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班级的日常管理风格是必备手段之一。
1.尊重随班就读学生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人的发展应置于人性的充分养成之上,应置于个体
内在潜能在后天的充分实现之上。这种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
首先,应平等对待随班就读学生。教师应正确认识随班就读学生身心的缺陷,残疾只能影响学生某一方面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不会使发展的过程停止。6教师不能因为这种障碍减少他们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其次,应该善于发现随班就读学生的优势。每一个人都有优点,从缺陷补偿理论来看,随班就读学生可能在某一方面的补偿优势尤为明显。例如,盲童或视弱的学生往往听力和音准很好。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充分了解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将优点转换为优势,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2.科学地激励学生
教师和学生的鼓励与帮助能够更好地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提高其心理
健康水平及学习成绩。由于自身的生理性缺陷,不少随班就读的学生成绩及课堂表现落后于同学,这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甚至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因此,教师应善用激励措施,提高这些学生的学校适应性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控制任务难度。大多数随班就读学生在智力发展上不如正常儿童,如果要求其完成正常学生的学习任务他们往往会觉得吃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合理分析班级大多数学生及随班就读学生的身心和学业发展特点,有针对性、有区分地进行教学设计、课堂讲授和课后評价。
3.提倡正常儿童关心和帮助随班就读学生
随班就读的初衷是使特殊儿童有机会与正常儿童一起进行学习和活动,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可以说,如何使正常儿童与随班就读儿童进行相处,让正常儿童做到帮助和关心随班就读学生,是随班就读能否成功实现的关键。这也应是教师重要的努力方向之一。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班级活动使正常学生和特殊学生彼此了解,让正常学生懂得尊重、关心随班就读学生。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组织管理作用,营造良好的合作互助氛围,促使关心随班就读学生这一良好班级风气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