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说,所谓连贯性法则,强调的是译入语的可读性,尽量避免那些语义不明、晦涩难懂的翻译文本,尽可能保证译语的连贯流畅;落实在具体的翻译文本中,就要求我们用尽可能清晰明了的句式和词语,并努力将原文中的意象传达给译语读者。这就在保证目的法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笔者将从语意连贯和文化元素传达两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
例一:一个老人在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弄掉了一只,周围的人都为他惋惜。不料那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从窗口扔了出去,让人大吃一惊。
这里,作者通过插入一个小故事来进一步说明学会放弃,就能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是在翻译完成后,笔者再次通读译文,却觉得这里显得有些突兀,似乎与前文突然断了开来。英汉的差异之一便是英语是注重形合的语言,而汉语则注重意合。在汉语中往往不需要用太多的连接词,读者也能轻易理解到这里面传达的逻辑含义。英语则不然,英语中必须借助各种连词等来表达诸如转折、顺承、举例之类的衔接。因此,经过再三思考,笔者认为在本段前面不妨加上一句“Let me tell you a story.”或者“Here’s a story.”,之后再开始阐述整个故事。这样整段行文就能流畅很多。
此外,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元素,采用何种方式,如何将其译好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
例二: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第一句话语出我国唐代诗人王维《终南别业》,在翻译的时候,笔者对于这一部分的翻译也无太大把握。笔者以为,采用加注的翻译方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可以方便译入语读者理解,同时还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
(3)忠实性原则
这里所说的“忠实”,不单单体现在具体的字词对应上,还有译文与原文风格乃至体裁的对应。有关这一点,笔者很难在文章中找到一个具体的词或是具体的句子来进行阐述。然作为一篇文学作品,翻译本文时,译者应该保持其文学性,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风格,使其有别于其他诸如法律文本的正式性等。当然,我们并不是作者,在双语转换的风格中也不免会有一些缺失。由此也可以看到,提高翻译水平和译作质量,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三、结语
以上便是笔者对于文学翻译与理论相结合的一点看法。通过结合功能目的理论,对于“为什么翻”和“怎么翻”两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通过实践,也从中发现了自己在翻译过程中不曾注意到的问题,由此对于自己应该提高的地方也有了进一步认识。有关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有许多不同的原则,笔者在选取目的论角度的时候也曾对其在文学作品翻译方面的应用程度进行了一定了解,但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有待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2005.
[2]吕俊. 侯向群.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