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提高教师的引导能力。教师应该明白自己在物理教学中只是起到引导作用,通俗讲就是老师只是“引路人”,而不能代替学生“行走”。在教学引导过程中,要注意四点:首先是与自己所教的知识点有明确的关联,第二是适合学生的思维高度,第三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少数学生知道的新东西,最后就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而不是批评其行为,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民主”。以农村物理教学“比热容”为例,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夏天,中午和夜晚,水塘中的水和塘边的石头的温度有啥差异?为什么?”学生肯定知道这个贴近生活的问题,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容忍学生的一些非专业化术语的使用,比如用“热”“冷”来代替叙述温度高和低等,从而老师就可以借此引出比热容的概念。
第二,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电功率”时,许多同学认为灯泡的亮度与电压的大小成正比,即电压高时,灯泡更亮;电压低时,灯泡相对而言暗一些。此时老师不要直接拿出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画出电路,自己亲自做一下实验,即将相同的灯泡(6V 3W)分别接入两个相同的电路中,第一个电路是3V电源(两节干电池串联),而第二个电路是4.5V电源(三节干电池串联),观察两个电路中那个灯泡亮度,然后再在两个电路中串不同的电阻,提供相同的电压,再观察两个电路中那个灯泡亮度。做完实验学生就会知道亮度(也就是功率)的明暗不仅仅与电压相关,还可电流相关,从而记住功率公式:P=IU。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向学生们灌输提问有利于成功的思想,同时还可以引用具体的实例,如“万有引力”的发现,牛顿就是在一棵苹果树下睡觉,苹果树上的苹果掉落在他的头上,砸醒了他,从而导致他想到一个问题:“苹果为什么会落向大地,而不是飞向天空?”经过不断的思考和实验,牛顿最后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了一个著名的科学家。老师通过这些实例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
第四,学生要提前预习课本,对知识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在上课时带着疑问去听课 ,这会使得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五,学生应该善于从日常生活中观察物理现象,并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比如在冬天室外温度较低时,窗玻璃上面会出现冰花,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由于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后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玻璃上面,这其中用到的知识点就是在“凝华和升华”中学得的知识。同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重温了知识,还得到了满足。
小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加入到物理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能力的培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新杰.郭华;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物理教学;2011.7(23).
[2] 杨健. 魏国强;关于初中生物理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9.
[3]王建梅.陶红;初中生物理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