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问题的追问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对预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同时又为下一步的课堂探究打下基础。这些问题是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的,用一个较短时间训练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第三个环节是合作探究部分,教师利用导学案或多媒体展示材料情境并设置探究问题,之后小组成员先自主学后合作学,解决问题,在教师组织下小组展示,本课共设置了4个问题探究:
探究一:
材料一 1919年,俄国一普特粮食的价格为
国家征购价:6卢布
国家零售价:30卢布
黑市价格:200卢布
材料二 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普拉东诺夫著)中有这样一段话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心情:“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
结合材料和预学内容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需要?
教学设计:这一设计训练学生首先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即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不满;再结合预学知识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的其他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探究二:
材料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
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依据材料和所学内容说明该政策的特点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