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质量示范课程建设分析及规划。信用管理专业院级精品课程《商帐管理与催收》已经顺利结题。未来信用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应该具有高职教育的自身特色,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建设内容的重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该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注重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二是鼓励校企合作,将企业实际需求与课堂教学的专业理论进行融通,更新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对接;三是创新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课程大纲、教案、实训方案等教学内容融合,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建设一体化教材、通过样式多样的载体,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反映本领域的最新成果。立足人力改革实践教学阵式和内容,加强实训实践力度,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年内,信用管理专业将再建设《信用评估实务》、《信用担保实务》2门专业课程的院级精品课程。
3.高质量团队建设分析及规划。信用管理专业自2007年开设开始,只有2位专业教师,通过近6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已有5名专任教师,其中一名副教授,4位硕士学位,有4名来自于企业,同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6名。专业教师队伍年龄机构、学历结构、教育教学水平及社会资历均较为合理。专业注重提升团队整体教学水平,提高团队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以教学改革课题及项目为牵引,构建良好的教学梯队和团队发展平台,整体提升团队教学水平。专业教师一方面在团队的帮助和带动下,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亦可通过参加高层次培训、进修、学历提升等方式,合力提升团队教学水平。未来信用管理专业将更注重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培训、校企合作、外聘企业兼职教师等形式提高专业团队的质量,注重利用企业兼职教师的优势,加强专任教师与企业外聘教师的交流和相互学习,提升教师团队质量。
4.校企共建及合作分析及规划。信用管理专业这几年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注重改革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信用管理专业先后与10家杭州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与浙江禾晨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浙江信用中心、杭州中瑞江南信用评估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与专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其中浙江禾晨信用管理公司采用订单合作轮岗实训的合作模式,一年为专业解决20人次的实习需求。通过近几年校企合作的摸索,信管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已经纳入了学校整个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同时也为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信用管理专业积极探索建立“公司与课堂交替”的顶岗实习模式,让学校与企业零距离的深度融合,信用专业逐渐建立科学的实习监督和考核体系。当前,信用管理专业的实习管理手段有财会系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电话、QQ 、短信等,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检查和指导。系顶岗实习平台的建立,能有效对学生进行动态持续的实习监督和管理。对顶岗实习学生安排跟踪指导教师,协助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院要针对各个学生在企业的实际学习内容设计考核内容,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平台撰写工作日志和周记,教师及时进行批阅和指导,同时并派出教师到企业,同企业负责人员一起对学生进行考核。
三年来的“公司与课程交替”顶岗实习模式实践证明,学生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考证通过率大大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水平显著提升,学校与企业合作呈现良好态势,初步形成了较为有效的顶岗实习机制。未来信用管理专业将拓宽行业合作的领域,立足目前与信用评估行业、信用担保行业企业的合作,逐步加强与微小金融机构的合作,力争与3家小额贷款公司或中小型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