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民俗文化反映了历史发展时期社会人群的自觉遵循生活习性和思维模式,那么它就具有时代特征,具有阶段性。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革命”的“造反”精神,这一特定时期产生了许多有特色的词语,如:“插队知青”(接受再教育者),“大浪淘沙”(喻指经过严峻的锻炼和考验留下来的精华),“大字报”是指:60/70年代中国的舆论贴在墙上“大鸣、大放”的发表形式;“半边天”(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解放的体现),“小资情调,黑五类(地、富、反、坏、右)”都反映了“文革”时期遭受批判的一种社会形态。当下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远离传统,一种“quasi-hippie”式的文化模式悄然盛行,“嬉皮士”一词来自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美国社会流行一种文化的叛逆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蔑视传统,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有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这些人被称为“嬉皮士”(Hippie)。中国当代年轻人虽然没有兴起什么大的离经叛道之举,但常用“囧”、“糗”、“打酱油”、“晒幸福”、“抓狂”、“耍酷”、“神马”、“浮云”、“坑爹”等词表达一种茫然、无所适从的现代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加上网络平台的便利,这些词语应运而生,盛行于年轻人群中,无论是学习用功的还是学习落后的,也无需考虑它们的合理性和正统性,只要满足某种非主流文化的心理需求就行。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折射出这个民族纷繁多彩的文化形态. 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的民族存在不完全相同的思维和语言模式,那么,语言的形成理据会产生差异,这种差异会表现在语言的比拟方式上,因此,在认知概念的结构上,赋予了语言一定的内涵意义和特定的文化理据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和,是跨文化交流的核心所在(李二占,2012)。
【参考文献】
[1]E.Ungerer and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Ulmann.S.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M].Oxford:Basil Black- well,1962.
[3]郭佳.蒋凤霞.从网络新词的发展看英语词汇发展的理据性[J].外语电化教学,2013(3).
[4]李二占.专业英语词汇习得的文化理据考察[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2(3).
[5]刘哲.谈“理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7).
[6]杨灿.语言之文化语境[J].湖南经济学院学报,2009(2).
[7]汪榕培,王之江,英语词汇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8]张维友.英汉语词汇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9]杨延龙,曹勇.宗教文化对英汉语言表达的影响[J].语言:文化研究,2009(6).
[10]黄薇,宗教文化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