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心中的日月,是太阳与月亮停泊在心中的地方。于秋日驶至香格里拉,寻找心中的桃花源,给记忆里的秋天镀上一层明净的亮色。
不到香格里拉,就不算到了云南。从大理向香格里拉一路西行,目力所及是一片秋日明亮的麦田。阳光微燥,不时飞过几只蹦蹦跳跳的飞鸟,满眼的黄熟是秋日不管不顾的盛情难却。麦田里有穿着艳色的妇女弯腰收麦,继续往前,气温逐渐降低,人烟也愈发稀少,慢慢驶上了哈巴雪山泥石铺筑的山路。
不到哈巴雪山,就进不去香格里拉这人间净土。初驶入哈巴雪山脚下是葱葱郁郁的森林,清河婉转而过,一片或浓烈或清丽的绿色间青色的山体或隐或现,路边开满了绚烂夺目的格桑花。格桑是高原最美的梅朵,在能揉出水的绿色间一笔明艳的绯色一直染至天边。逐渐往上,绿色绿得不再那般柔软,格桑那抹绯色愈发浅淡。……
不到普达措,就不算到了香格里拉。翻越了哈巴雪山,一路向下继续行驶,峰回路转,抬眼望去柳暗花明处是一泓明泉。说是泉,实际却是一汪星湖,若天上的星辰落下,最亮的星芒掉入这世上最为澄澈的水里。那种蓝色是世上最蓝的天掉入世上最蓝的水中的颜色,天掉落入湖里,而湖水又回到了天上。
……
我只是暂时到来,我只是暂时离开。彩云之南,我只是偶然来到云朵的另一边,看山顶的雪,看麦田的风,看深与浅交替的明亮星河,看天空落进湖水的颜色,看失去的地平线,看没有落叶的秋天。
【修改评价】这次语篇仿写训练采用多媒体演示师生共同修改评价的方法。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作了如下总结性点评:语言精美流畅,汲取了《阿里山纪行》的语言特点,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技法,文章层次清晰,层层递进,地点位置交代得清楚,作者边行,边看,边描写所见风光。描写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比如写泉水,就抓住泉水的清澈,写树木,抓住其葱郁,将一幅幅富有特征的鲜明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舒展自如,引人入胜,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香格里拉游的向往和对山水美景的喜欢赞美。
【反思内化】语篇仿写最忌生搬硬套,在叙述顺序或表现手法上可参考模型,但在结构、文体、选材、语言上则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如结构可采用欲扬先抑、镜头剪接等方式;可尝试运用顺叙、倒叙、插叙等记叙顺序,力避平铺直叙;对课文素材进行巧妙嫁接或大胆新编,可引经据典或正反对比;语言可绘声绘色或穿插多种表达方式。对于阅历尚浅的初中生来说,语篇仿写很容易被范文牵着走,放弃自己本真淳朴的生活感受和瞬间即逝的写作灵感,往往只得其形,而不得其髓。所以语篇仿写一定要依据训练内容,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阅读中学生可更好地与文本、作者对话,在理解主旨与内容的同时,对文章中经典突出的写作技法进行分析,进而灵活运用于仿写,实现读写迁移的目的。
3.“模型创生”之作文升格研究
学习写作最初当从仿写开始入格,但写作绝不是静止机械的仿制,而是有着生命情感的能动表达,因此在模型仿写的基础上创生出具有新形式、新内容和新意义的佳作才是最终归宿。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讲与升格。
俗话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在学生进入“模型创生”之作文升格训练后,更要重视对作文的修改和评价。要使作文升格,还要努力寻找作文质的飞跃之点和升格的途径。我们课题组教师从将部分学生的作文撷取片段进行升格,发展到最后对文章进行整体升格,并整理出许多作文升格案例。案例库要求按作品标题(将本次作文题、要求)、原文(包括作者、原文的完整信息)、诊断(围绕本次作文存在的重点问题进行的评价分析和提出的意见)、升格(修改后的作文全貌)、启示(重点是围绕本次升格要求,就写作方法和体会感悟进行反思内化、总结推广)整理归档。
这样的作文升格研究及案例库的建构对后续学生的作文有极大的帮助。以片段升格法为例,就总结出多种具体的写作指导法:如分解事物法,就是把某一事物的整体从地点、时间、事件、人物等不同的角度,分成若干小部分,而后按小部分逐步训练;回忆联想法,就是采取补叙或插叙的手法,回忆与当时事物有关的情景;增添细节法,就是围绕中心,增添一些细节等,让我们的学生有模可依,有法可循,从掌握具体写作方法入手,通过反复训练逐渐走向成熟,直到得心应手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