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观念的转变为衔接导航
观念既是“软件”又是“硬件”,可以说,一切努力都建立在观念的基础之上,一切成败都取决于观念,观念能够为衔接工作导航。具体而言,观念的转变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1.教师观念实现三个转变
第一,对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定位要准确,对学生习作的要求要适中,训练要科学,教师要通过鼓励去树立学生习作的信心。第二,目光要长远,不可只顾当下,不要欢喜于一两篇习作的成功,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之路,服务于写作能力的提升。这个阶段的习作训练,要特别注意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提示,注重观察能力、摄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训练提升,切实为过渡进行准备。第三,要注意延续力的培养,教学不能“吃老本”,要为跟上课程改革的进程而不断学习、更新理念、充实自我。
衔接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对习作指导教师的要求是更高的。其一,要有严谨的写作态度。叶圣陶说:写作毕竟是一件严肃的事。特别是当教师执教的对象是孩童时,更要谨慎对待,要明确“先有规矩后成方圆”的道理,不能使其对习作产生诸多“错觉”。朱光潜先生也强调:写作务求养成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不苟且、不马虎。其二,要有激励孩子的评价措施。于永正老师在多个场合明确地表明他的作文评价观:写作对于孩子来说,算得上是件难事,每篇用心写成的习作都应该被评为100分。孩子学习写作确实需要教师给予鼓励,鼓励得当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增强写作信心,促使他保持高度热情继续参与。其三,要能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孩子来说,在接受写作知识信息时,外界环境和内心感受尤为重要。如果课堂氛围是轻松、民主、活泼的,就能激发出他们的浓厚的兴趣,从而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效地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写作练习。胡适也提出“没有趣味所以没有成效”的写作教学观:写作就是这样,可采取适当的方式,以求引出趣味。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孩子的写作学习积极性,正是一名习作指导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衡量指标。其四,要对孩子的习惯养成进行监督。诚如叶圣陶说的那样,要写好作文,只需做好j件事:广泛阅读,参与生活,勤于练笔。一个优秀的作文指导教师,除了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多接触生活之外,还应该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具体来说包含阅读积累和日常练笔两个习惯。这里的督促不是简单的任务布置,而应该是一种长期的关注和不定期的提醒、检查,直至习惯成自然。其五,要有深切的热爱文学之心。一个优秀的作文指导教师,其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笔耕不辍的作者,一个积极热切的读者。只有自己保持着对文学的深切之爱,才有可能引导孩子走上写作之路。其中的道理很简单: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才能引导孩子阅读和借鉴,知道写作是怎么回事才能引领孩子参与写作,知道写作从业路上的艰辛才能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帮助他们化险为夷、顺利前行。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和适当的自信心
写作观的树立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前文已多有提及。这里重点阐述自信心的树立。学生小学毕业后跨人初中大门,陌生的环境、全新的学习任务、全新的教学方法……太多需要适应,如果没有强大的自信,他们很容易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多方面处于被动消极状态。因此,教师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是帮助其实现中小学学习顺利衔接的需要。
(二)让实践参与为衔接润滑
《课程标准》中,“实践”这个词高频出现,强调意味之重,显而易见。《课程标准》如此突现“实践”的重要性,就是要告知我们语文学习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实践正是小学初中教学顺利衔接的润滑剂。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服务于衔接阶段的实践活动有两点需要引起关注。首先,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例如,课堂上设计听、说、读、写练习,开展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课堂外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采访、设计、竞赛、协作,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集体进步。实践活动要立足课堂,得法;辐射课外,运用。衔接阶段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教师要敢于在教学设计中提供整块儿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学习,获得技巧,发展能力。其次,教师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层次递进性,不要在同一层面上消磨耗时。例如,资料收集可以从单纯的海量收集到整理、分析、对比、选择、提取;话题讨论可以从话题发现到组织争辩、论证甚至是推翻重建……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在有层次递进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表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