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生活技能指导”课程兼具功能性、开放性、活动性三个主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秉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即引一线案例入课堂,同时让学生走向基层特殊教育单位实践,通过双向交流学习,让学生了解个案真实的生活状态,为后续生态化的评量及康复训练活动的设计奠定基础。在具体教学方法运用层面,案例分析、情境教学、实践操作这三种方法始终贯穿于课程教学中。见习与课堂教学交替进行,上课环境除了在学校,还可以延伸至基层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福利机构、融合幼儿园等单位,打破传统特殊教育康复类课程上课的区域限制,尤其针对“特殊儿童生活技能指导”课程的开放性这一点特点,鼓励学生走出去,深入各类特殊儿童日常生活。以特殊儿童生活环境为导向,从他们的实际生活情境出发来制定相关的康复训练项目。
(五)课程评价
建构多元化、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功能,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多结构的评价主体[3]。一是学业成绩权重分配更需突出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占60%,包括课堂表现、小组实践项目合作、课后作业、课外实践四个方面。期末考核占40%,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二是评价主体由原来任课教师为主体,拓展至学生、实践单位指导教师、任课教师、特殊儿童家长四个维度参与学生该课程的评价。
特殊儿童生活技能指导课程对大部分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来说,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课程设计及实施还需要相关兄弟院校大量的探索与支持,希望通过特殊儿童生活技能指导课程的建设,创建符合特殊教育专业发展与需要的课程体系,以丰富教学研究,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综合康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纪秀君,张东.用爱点亮“残缺生命”: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推进[N].中国教育报,2014-06-14.
[2]张文京.特殊儿童生活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陈凯鸣.启智学校社会适应课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