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业教育师资成长体系
《浙江农林大学高校创业导师培育工程实施计划》提出,学校通过开展创业导师选聘、师资培训、导师库建设、创业导师工作室创建和导师团队建设、创业导师和大学生培训结对等活动,培育了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创业导师队伍。建立创业导师选聘培养机制,按照动态管理原则,建设“浙江农林大学创业导师库”,为学校创业导师培训和创业教育高水平发展提供优秀人才。根据针对性、实效性原则,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开展创业导师能力提升培训,构建青年创业导师到基层、企业挂职,培养培育锻炼成长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促进学校创业导师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培训体系。引导相关部门和学院积极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坊交流、创业导师论坛、典型经验分享等多形式创业教育培训和各类创业探索实践活动。建立学校课程资源库和创业导师培训服务管理平台,通过开发建设,逐步建校级创业导师培训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
(三)创业教育平台体系
浙江农林大学的创业教育平台体系主要由教学、实训、竞赛、孵化四种平台类型构成,形成贯穿各个学院的平台生态分布。学校现有12个本科教学试验中心,省级以上试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创业孵化器1个,工程训练中心1个,基本实现了专业学生的全覆盖。校内构筑具有转化、提升、孵化功能的“学科专业工作室、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孵化园”三级联动创业项目孵化平台。依托青山湖科技城、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现代农林科技园等,吸引学生入驻。其中仅大学生创业孵化园,2015年有创业团队17支,2016年31支;学校各专业均建有校外实践基地,其中仅该校集贤学院(创新创业学院)2015年便建立了高质量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21家。学校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目前共有3023名学生参与挑战杯,254项作品申报,45个项目参加省赛,获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和4项银奖,7项三等奖和8项铜奖。
(四)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大学生创业遇到的普遍问题是缺乏人才、技术、资金及社会关系。学校需根据这些问题,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的专门机构,提供创业信息服务平台、网络培训平台,联合开发创业培训项目,发布创业项目指南,并提供技术支持与政策咨询,针对学生就业创业建立起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来创新创业教学投入共506万元。每年设立创业教育基金100万元;创业平台建设260万元,企业设立“嘉韵风险投资基金”1000万元,累计资助毕业生现代农林业创业240余万元;同时针对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给予适当奖励。
四、高校创业教育生态互动的理论建构
在高校构建的由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师成长体系、创业教育平台体系、创业教育实验班体系、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等六大体系组成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案例中,各个系统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不断交递互融、生态互动,从而使得全系统呈现动态和多维度的特征。各个系统的生态互动主要呈现三种形式:引入式、联动式、相互影响式。
(一)引入式生态互动
引入式在各个系统间都有体现,如高校企业将作为学生一二课堂的延伸,这便是利用创业教育平台体系将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学生课堂要素引入了企业;同时,将企业导师引入学校开办讲座,则体现了相应的逆向引入。再以将社会资本引入高校投资项目为例,这则是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中对创业教育平台体系的引入。通过各子系统间的引入式互动,同时也增强了高校与企业在创业教育中的引入式互动。两者可相互引入,在师资、实训、管理等方面可相互学习,优势互补,进行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同时,高校也能够借此加强与天使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创业投资基金和商业银行的联系与合作,拓宽创业融资渠道,为优秀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二)联动式生态互动
联动式主要体现在当某一系统发挥显性作用时,其他各个子系统也同时联动,相互支撑。以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下的创业实验班为例,这类班级培养方案由理论教学、创业体验、创业实践三部分组成,教学方法重实践,全面采用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模式。首先,这需要从创业管理体系上做好顶层设计,从课程体系和教师体系上给予足够的基础支撑,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师体系满足基础理论教学的需要;其次,还要通过创业教育平台为创业班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体验环境;最后,还要通过完善的创业教育服务帮助学生开展创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