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反馈结果显示,同样是包含曲线的符号,“2”比“3”更具动感,“C”比“B”更具动感。据此可以引申出,对称的曲线(3)和不对称的曲线(2),封闭状态的曲线(B)和开放状态的曲线(C)在动感强度上的差异,从而有效地拓展课程内容,引发积极的思考。
(二)三年级下册第五课《我们的社区》启发与互动环节设计
【教科书图本】(图8)
【问题预设】
1.教科书第10页(图8)“思考与讨论”(文字部分)提供了两个重要的话题线索:①小区里有哪些设施?②附近有哪些商店、超市、公园?这是提示教师在造型表现之前,必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表现的对象及其特征,也即解决“画什么”(表现什么)的问题。再者,“画什么”不单是对造型对象和任务的明确,同时,也包含了源自不同个体的造型需求。而后者恰恰是美术课不同于科学课的重要特征所在,它体现了对于个体发展需求差异性的尊重与支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它不是由多样导向统一,由繁杂导向标准,而是由统一导向多样,由普遍认识导向个性色彩的张扬。对于一个40人左右的小学课堂,—般意义上的启发谈话,显然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也不允许。那么,如何在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明确造型任务的同时,又充分实现并支持其个人需求和主观喜好的表达呢?
2.同一问题的另一个侧面是:如何让每个孩子在表达自我的同时,明确他人的需求和喜好,实现充分的课堂互动和彼此交流?
【环节描述】
启发谈话与课堂互动
师:同学们居住的小区里有哪些设施呢?有些什么样的建筑呢?
生:……
师:你对什么设施或建筑最感兴趣呢?
生:……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设施或建筑写在题卡上,写好之后,请大家高举题卡。
这是笔者设计的一个游戏环节,借以替代常规的谈话环节。教师事先可让学生准备一两张长条形卡纸、一支记号笔,待学生写完设施或建筑名称并举起后,可随机请一名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想,从同学的题卡中选择自己“小区”中需要的设施或建筑加以组合。(图9至图12为课堂实景)
【设计意图】以“题卡互动”游戏替代常规的谈话环节,既可一次性引导学生表达各自的选择与喜好,又可使全班学生以直观方式明确造型的任务。这么做的最大优点是省时、高效,既满足了不同学生个体的选择和需求,又可使同学之间的不同观点达成全面的互动和快速的交流。谈话也好,游戏也罢,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造型的对象,明确造型的任务。也就是说,这些环节虽在流程上不可省略,但只是一节课的先导环节。因此,对于该环节的设计,省时和高效就显得格外重要。
从儿童图式言语发展的规律来看,谈话(字词言语)引导的作用,不仅仅在于造型对象和造型任务的明确,更重要的是为其后的图式言语(造型语言)表达提供内部的话语引导和思维支撑。我们都知道,小学三年级学生开始学写作文,初期叫作“写话”。为什么是“写话”而不是“写作”呢?那是因为,作为外部日常言语的“话”,在初期写作中的话语引导和思维支撑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图式言语(造型语言)的情况其实也是如此,这就是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之前需要启发谈话的要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