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让阅读成为衔接的桥梁
曹文轩教授指出:不少学生阅读属于浅层阅读,关注的是内容、故事情节,甚至会因为图片的色彩而被吸引。我们在日常阅读指导中发现,不少学生到了六年级仍旧迷恋漫画书,即便是看文字读物,一些搞笑、魔幻、青春情感等题材的书仍是他们自主选择时的宠儿。诚然,不少学生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阅读名著,但其中生涩的文字、隐晦的情感、意蕴深刻的哲理,往往会让学生的阅读仍旧停留在文字表面,没有从表达方式、文学色彩等方面充分汲养。正如朱光潜先生说的:我们把语言当作通向生活的桥,阅读时我们只关注内容,未留心表达。这就好比常常从桥上过,从未停留下来欣赏这座建造精美的桥。这样的浅阅读岂不枉费时间?为顺利实现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小学生应该从阅读中汲取养分,提升表达水平;教师要帮助学生过好阅读这座桥,对阅读进行有效指导。
1.推荐适合的书目,让其读有品质的书
盲目地推荐书目会导致学生对阅读有兴趣的变为没兴趣,没兴趣的变为畏惧,畏惧的最终成为排斥。因此,推荐阅读的篇章书目选择要有讲究:可以配合学校教学进度有计划地推荐。例如,学习与动物有关的单元时,就可以推荐丰子恺的《护生画集》,沈石溪的《狼王梦》,法布尔的《昆虫记》等,这样的同类型迁移会让阅读引导变得轻松些。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推荐。例如,学生喜欢想象,《西游记》就是不错的选择;学生比较内向、善良,可以推荐《爱的教育》《汤姆叔叔的小屋》。书目要根据学生的性格气质特性、现阶段的学习任务、喜好、现有阅读水平等来推荐。同时,推荐应该循序渐进,可以从童话到通俗文学作品,再到经典,不可“一口吃成胖子”。
2.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把书读深入、读透彻
笔者提倡四点。其一,阅读前要预热。如:在一段时间内多次提及这本书,并且选择一些桥段进行细读分析;在正式推荐之前用一个单位时间专门聊一聊相关的话题,激活学生阅读的背景知识;创设场景,设置障碍,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到困难或者需要,之后促其到书中寻找答案。其二,阅读方式的变化。默读、速读、浏览、跳读、选读、情境表演读、角色模拟读……读的方式多样化,使阅读成了一种带有游戏色彩的智力活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其三,让阅读更具动感。动感阅读模式能激活思维、激发兴趣。提倡动态阅读时,我们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说三句话:第一句话——“哇,太有趣啦!”此为发现文字中的精彩;第二句话——“咦,这就奇怪啦!”此为提出阅读疑惑;第三句话——“哦,原来如此。”此为畅谈理解感受。最后,强调阅读后有目标明确的谈话。阅读一本书后不要急于进入下一本书的阅读,要和学生进行一次目标明确的谈话。比如阅读《夏洛的网》后,交谈的主题可以关乎一些友爱、奇迹、创造力、自信等。阅读《朱自清散文选》后,就可以精细化地和学生切磋一些选字造句方面的积累。
(四)让训练为衔接助力
每一个小学毕业班教师都会有教学紧迫感,都会特别注重对该学段学生的习作训练。但是,我们会发现:一味注重量的叠加,而没有针对中学生需要形成的写作能力盲目进行大量进行成篇训练,只能使学生厌烦,达不到训练目的。
中学时期学生需要形成七种写作能力:(1)基础辨识能力。如:辨识各种文体,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或说明顺序,论证的方法等。(2)基础分析能力。如分析各种文体文章的整体结构、层次、思路、顺序等。(3)整体把握能力。如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主旨、情感倾向等。(4)概括提炼能力。如概括文章的中心、大意、主旨以及写法、思路、表达规律等。(5)语言品味能力。如品味词义、句义、文段,品析词句的深刻含义或言外之意、表达作用、表达效果等。(6)文学欣赏能力。如对文学作品的辨识、理解、分析、欣赏。(7)感受评价能力。如评价文章的情感倾向、评价文中的人物、探究文章的难点、表述自己的见解等。可见,一篇品质优秀的习作不是随意写成的,需要能力的支撑,而能力源于训练。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系技能,贵乎一个“练”字。训练应当成为衔接阶段的教学主流。
1.重点做好片段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