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教学“平行”,最后可以设计这样的挑战题:下面图1中,与线段AB平行的线段有( )条。
“平行”是三年级的学习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的学习内容,虽然“长方体的认识”还没有正式学习,但不代表学生就不熟悉,更不代表少数学优生不能挑战。事实上,就有学优生看出如果斜着切一刀(如图2),线段FE也平行于线段AB。不仅其本人有了挑战成功的喜悦感,而且也帮助大多数学生得到了提高。
我们不妨预设一些挑战性问题,对于教学中生成的挑战性问题,同样要善于捕捉,积极应对,予以机智处理。
如,对于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的正方形,学生很容易看出拼成的正方形内角和是360°,但是对于两个三角形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是180°,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是360°。到底哪个是正确的?这里就有必要引导学生讨论。
一个学生回答: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很肯定地说:他能运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作出判断,真不简单!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确是180°。
本来一个颇有挑战性的问题,就这样偃旗息鼓了。那些说是360°的学生是否真的接受这个结果呢?他们可能还在想:“我究竟是哪儿出错了?”
如果在出现180°、360°两个答案后,教师不急于评价,而是进行追问:“到底哪个答案正确呢?请说出你的理由。”学生经过思辨,就会得出许多出乎人意料之外的思考:
因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新拼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拼成的大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45°、90°、45°,内角和是180°。
拼成了大三角形以后,要用大三角形的内角来算内角和。大三角形的3个内角和正好是原来两个小三角形的4个锐角的和,所以是180°。
认为是360°的同学,多算了原来两个小三角形的直角,这两个直角已经不是大三角形的内角了。
显然,这样的挑战性追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焰,不但能让学生明辨是非,更能激发学生参与辩论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使每一个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