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特需型课程的实施
(一)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特需型课程教学资源由初中与中职教师协作开发。初中教师相对更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需求,而中职教师则能立足于职业教育理念吃透课程本身。课程资源一是校本教材。学校开发特需型课程教材,以供选择该课程的学生使用。二是数字资源。教师录制课堂难点知识讲解、课后练习讲解、课外知识延伸等微课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三是环境资源。中职教师会带领初中生观摩职校实训场地,组织职业学校的学生分享学习经验与心得等。
(二)协作创新教学模式
特需型课程以项目任务为驱动,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互助中完成项目活动。学校每周安排1~2 课时的学习活动,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特定的教学场所(比如“环境与食品检测”在学校化学实验室开设,“影视剪辑”在学校机房开设),并保证学生每学期至少有2次机会去职业学校开展实践活动,以便学生增加更感性的职业认知。
(三)设计特色学习活动
特需型课程重在关切实际生活问题,如“中西面点制作”课程计划开辟“生产+营销”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将所制作的面点在校内销售,既冲抵了实训成本,又满足了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如“影视剪辑”课程计划让学生拍摄学校宣传片,评选出优秀作品在学校电子墙上展播,等等,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五、特需型课程的多元评价
特需型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项目活动评价与加分型评价三个方面。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师生互评得出,主要看上课出勤、课堂纪律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项目活动评价按学生在每个项目中知识点的完成度给予评分;加分型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特色学习活动中的突出表现给予评价。特需型课程多元评价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