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只学习经典是不够的,还要懂得“思”。“思”字在《论语》中用得很多。如:“孔子日:‘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IJ177“子日:‘见贤思齐。”’[1]39又如:“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矣。”但这几处的“思”都和与“学”并重的“思”词义不尽相同。这些“思”是想到、想一想的意思。倒是子夏说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与学思并重意义相近。与“学”并重的“思”是超越传统,超越已有知识的创造性思维。
孔子所学和所教的是《诗》、《书》、《礼》、《乐》等西周文献,他的思也首先表现在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解读上。据《史记》的记载,六经都经过了孔子的收集和整理。孔子删《诗》,传《礼》,正《乐》,定《书》,系《易》,作《春秋》,是稽考文献,精思深察之后的创作。其目的是继承传统,因应时变,开创未来,并非简单地学习经典而已。在教学活动中,孔子常常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创造性地理解和改造传统。孔子总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一以贯之,融会贯通。他的启发式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的。
学而不思则罔。罔,或释为罔然无所得,或释为诬罔受骗。两种解释都有道理。所学的是传统,是已有的知识。现实社会总是不断变化,不断进步的,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仅仅依靠已有的知识,无法顺利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对于那些新出现的问题,传统知识往往束手无策。学了很多知识却又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学了和没学差不多,所以说“罔然无所得”。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不加思考,不加选择地照搬传统,包括照搬他国已有的经验,生搬硬套地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一定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本来问题是自己不加思考、生搬硬套造成的,缺乏思考能力的人这时一定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大呼上当受骗。生搬硬套——问题更多——大呼上当——批判否定——再生搬硬套——再陷入危机——再批判否定……近代以来,我们就是这样磕磕碰碰走过来的。要思考,要选择,要创新,只有这样所学习的传统知识和他国经验才是有用的,才不会上当受骗。
思而不学则殆。 “殆”亦有二解,或解作疲殆,或解作危殆。都有道理。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知学也。”[1]168反复思考,终无所获,自然会感到疲惫不堪。不过疲殆这一层意思是较为浅显的,危殆才深刻揭示出了思而不学的严重后果。脱离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的所谓创新是十分危险的。老子也说过,“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常是不可抗拒,不能违背的自然法则,包括大自然的规律和人类历史的经验。不懂得自然法则和历史经验的创新是妄作,那是相当危险的。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正深陷在“思而不学”的危机中。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学校所强调的是发明创造而不是读书学习。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论文、专利的指标一升再升,教师和研究生都在忙于应付与科学研究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评价,再也无法安安静静地坐下来读书学习,一个个弄得晕头转向、疲惫不堪。已经疲惫不堪了,再也做不出学问了,要求却越来越高,怎么办?那只能是弄虚作假,人格丧尽。若如此,国家能不深陷危险吗?
学是继承传统,思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只有传统,没有创新,就会罔然无所得,诬罔受骗;只有创新,没有传统,就会疲惫不堪,深陷危机。学习与思考并重,传统与创新并重,则源清本正,枝繁叶茂,百花争艳,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