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高校辅导员工作角色定位及现实
(一)、 辅导员工作的角色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2重点提出了辅导员工作的八项主要工作职责,其中包括:树立正确三观,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了解学生心理情况、化解矛盾冲突,做好奖助贷工作,开展就业指导,发挥班集体在斯郑重的组织力量,组织协调班主任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党支部班委会工作。
(二)、 辅导员工作的现实情况
按照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定位来看,辅导员工作职责相对清晰明确。但在工作实践中,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则更为复杂。如:"具体工作中岗位职责难清"、"过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口号"、"千条线、一根针"使辅导员分身乏术、党团发展、奖助贷工作、学生突发事件等等都让这个群体承受极大压力。在吴彬的文章中,他对辅导员工作做了一个相对全面的描述:"辅导员工作涵盖面广,工作量大,辅导员工作职责体系尚未健全理顺,琐碎而繁重的具体事务制约和影响辅导员基本职能的发挥。新时期要求高校辅导员成为集教育、管理、服务和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教师,那么辅导员既要从事学生道德品质素质教育,又要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要做好学生择业就业指导,还要做好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等,需要辅导员多方协调、反复做工作。这些大量的事务性工作,直接影响了辅导员投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和精力。"3
四、 多校区办学模式对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新问题
单一校区模式下,学生从大一到大四都在一个地理空间。无论从学校整体文化,还是从各院系的"系风"、"院风"来看,都更有利于学生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学生工作的统一协调开展。多校区模式则带来了新问题。
(一)、 多校区不利于新老生之间沟通交流,信息传递不畅
首先,多校区地理空间的距离直接导致学生之间的沟通受到极大影响。无论是院校合并而来形成的新校区,或是学校扩张新建的校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存在类似的沟通问题。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沟通存在空间上的障碍,高低年级之间也很难共享信息。以按年级分配的新旧校区为例,如果将低年级安排在新校区,高年级安排在老校区,直接问题就是大一学生和大四学生基本没机会认识对方,作为学长的经验和社会资源也很难为低年级学生所共享。
(二)、 学生独立意识、自我成长意识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