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优化课程设置
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汽车产业的需要,着重于应用型技术课程的开设。如电子技术原理、控制技术原理、计算机应用原理、接口技术、汽车电器设备和汽车诊断检测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必须与当代汽车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要紧密联系实际,要以当今具有代表性的轿车作为典型,及时补充更新教材,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汽车技术水平及发展趋势;要培养出合格的汽车维修人员就必须用新的教材来代替陈旧的教材,课程的设置也应作相应的重组。
(2)学制问题
按照我国劳动部门的规定,汽车修理人员的技术要求在维修类人员中是最高的。正因为现代汽车的技术含量高,势必要求汽修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应当具有较高的水准,既要具有机械学的基础理论和技能,更要掌握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电子学的技术技能。特别是由于对汽修人员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汽修专业用于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的时间所占的比重势必要相应加大。
有鉴于此,对于汽车维修专业来说,高职院校为期三年的学制就显得难以适应了。因此,举办为期5年的汽车维修专业既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由相应级别的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按照现代汽车维修业的需要设置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实验课,按照打好基础、宽口径、重技能的原则,依据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教学要求,制定出比较科学而合理的教学计划、开课顺序和教学大纲。可采用高职校和本科院校联合办学的形式,就我国目前设置汽车维修专业的高等职业学校而言,学校的办学容量同如此庞大的社会对汽车维修人员的需要量相比是悬殊很大的。为了克服当前所面临的这个矛盾,本科院校可以通过向高等职业学校延伸的办学模式,会同高等职业学校共同办好前三年的培养工作;后两年进入本科院校学习,按照高等教育体制的模式进行运作。这样的办学形式对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调动高职院校的办学积极性、加速培养有较高素质的汽车维修人才是有利的。
5汽车维修服务专业教学和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新的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认真梳理,在理论上充分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提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打破现有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始终贯彻以下基本思路:
(1)积极推行模块式教学方式,完善汽车维修专业的能力教育体系
所谓模块式教学方式,就是根据汽车维修专业的特点,将汽车的各个功能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在该教学单元中,应将该功能系统的结构原理、性能检测和故障诊断的方法和程序、维护修理的操作方式,和所有与之有关的技能操作训练和考核一次性完成,然后由各个功能性模块组成完整的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譬如可以将汽车划分为发动机结构、检修及故障诊断;汽车底盘结构、检修及故障诊断;汽车电器与电控系统结构、检修及故障诊断、汽车车身结构、检修及故障诊断等几个大的功能性模块,汽车发动机模块又划分为曲柄连杆机构及其检修、配气机构及其检修、汽油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及其检修、柴油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及其检修、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其检修、发动机润滑系统及其检修等功能性子模块。每个功能性模块中,应包含传统机构和新技术内容,通过该功能性模块的学习,应使学生全面掌握该功能性模块所要求的各项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