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与美术教师的专业特长相结合。从艺术学习的角度看,美术有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动漫、设计等多个门类,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各有所长。为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改变外在的驱动主导模式,引导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进程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承认差异,发展特长,走上适合其独特性的自主发展之路。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改善教学实践,在“旧我”与“新我”的对话交流中,逐渐摆脱“旧我”,不断创造“新我”;还可以通过确定教师的“特色发展研修项目”,帮助教师在已有教学风格的基础上发掘潜力,培养优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这样,就确保了教师在课程实施时的系统性、专业陛和完整性。甚至可以将教师的优秀美术作品作为教学内容,供学生学习,让教师作品成为鲜活的美术课程资源。
3.以体制创新赋予教师课程领导权力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在课程管理政策上的权力下放趋势越来越明显,地方、学校和教师也开始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课程管理和领导的责任,这便催生了新—代革新的课程领导。尽管我国在21世纪初也实行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但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只是粗略地规定了国家、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管理中的地位,对学校具体拥有的课程管理权限、学校内部如何管理课程的机制尚不明确,教师课程领导的意识与作用的发挥还需依靠教师自身对专业成长的觉醒。课程领导是一种持续变化、充满活力的互动过程,教师民主参与课程领导氛围的形成,需要有完善的机制作为保障。因此,应建构全新的教师评价制度,让教师建立工作团队,赋予教师课程决策的权力,为他们提供课程开发的平台,对他们参与课程领导给予支持。要让学校课程内容不再是上级领导的强势决策,而是教师的共同参与、平等对话,在民主平等的环境里发展,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添彩增色。
总之,“教师课程领导”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正逐渐进入教育视野,而美术教师课程领导—体化作为一个研究的课题,虽然对其研究内涵与意义的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可以明确的是,要实现课程领导—体化,必须围绕“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这一培养目标,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通过课程领导提升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最终为教师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