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史莉娜老师在“论点的确立”一课中就把“矛盾质疑”式的对话教学作为正确设置论点的突破口:
师:请你说说韩信这种忍让是不是懦弱的表现?可以同桌讨论。
生:他的忍让不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他当时不会用剑去刺屠夫,他觉得两个人间产生了矛盾可以互相忍让,退一步可以和解。
师:你认为是因为他心胸宽广。
生:不是懦弱,因为他当时是形单影只,对方有一群人,形势对他不利。
师:哦,因为寡不敌众?但是,后来,韩信做了大将军。他看到这位曾经侮辱过他的屠夫时,仍以礼相待。你的观点似乎在这一句前站不住脚了。
师:我们来看看,韩信个子又高又大,还配有剑,他有这个刺杀的实力,而且对方要求从裤裆下钻过去,并且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这对于一个七尺男儿来讲,为什么你不认为这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呢?
师:忍让是要看对象的,是有条件的。现在看看他忍让的对象是谁?屠夫,恶少。
生:他有宽阔的胸襟,不是为了逞一时之勇,他也不屑于和他们斤斤计较。
师:很好,不愿也不屑,他的心里根本就不在乎这些小小的侮辱,在小是小非面前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不会去在意的,他的心里装的是如何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个论点改为“小事忍让方能成就大业。”……
由这个教学片段,我们能够看出教师是把文本出现的矛盾点抛出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解读人物品性的平台,通过层层追问,不断激发学生思考,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通过教师看似无心的追问,却实为解惑的着力点,不断地深入研读,悟出了自己的见解,而且在阐述看法的过程中,见地越发的深刻。正如叶老所言,学生时常听老师提问,受老师提点,亦即于不知不觉之中学会遇到任何书籍文篇,宜如何下手乃能通其义而得其要。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后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的确,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秉持“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给予学生成长的“支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大胆质疑,合作交流,不断反思,从而提升思维。
参考文献:
[1] 皮亚杰.智力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04.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 郭家海.教·学·评一体化写作教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4] 胡玮玮.《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硕士论文[D].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
[5] 王随仁.语文对话教学及其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