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话教学这个概念,笔者是如此定义的:
对话教学是一种以文字、语言为媒介,以倾述、倾听和感悟为手段,发生在作者、学生、教师、文本等多个对象之间,最终达到交流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获得审美体验等多项目标的新型阅读教学方式。
倘若要认知和运用对话教学,就一定要去深刻地认识对话教学的生态势场,探究生态势场的反应方式与效应。对话教学有两个不同的生态势场:一个是原生态势场;另一个是再生态势场。两个生态势场有着各自的势场反应方式与效应。
一、原生态势场
在初始对话(读者首次阅读文本)中,凭借作者(对话中的倾述个体)在文本中的倾述和读者(对话中的接受个体)自身的倾听和感悟,文本的信息内容、审美体验及表达方法等以初始的状态形成于读者的意识形态。这种由文本在第一阅读时间里使接受个体形成的生成状态叫做对话教学的原生态。孕育并产生对话教学原生态的交流空间就是原生态势场。
原生态势场包含下列基本要素:
1.作者倾述场
作者倾述场是在原生态势场里由作者这个隐形的倾述人凭借注入了信息、体验的文本,凭借倾述这种特殊的传达方式,特地为接受者搭建,对其进行信息传播的空间。这里的倾诉始于读者走进文本,止于读者走出文本。这里的倾诉通常以单一对单一的形式进行,随着电子图书、电子视频的问世,单一对众多的形式相继出现。这里的倾诉巧借文字的恒久属性而不受时空的限制,倘若一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吟诵着苏东坡的《赤壁赋》,那便是一场宋代人与当代人的对话,倘若一个学生正饶有兴致地默读着莫言的《食草家族》,那便是一场当代人与当代人的对话。
2.读者接受场
读者接受场是在原生态势场里由读者这个接受个体凭借“读”这种特定的接受方式走进文本以后,主动与作者搭建起来的信息接受空间。在原生态场里,最好的接受的方式是“读”,包括“默读”“朗读”“注读”等。“读”是接受个体最完美的接受发生器。当这个发生器开启后,倾述与接受便同步发生。于是,原生态势场的个体倾述场与个体接受场就巧妙地结合起来了。
3.势场反应式
原生态势场酷似一个美妙的电磁反应势场。“作者(文本)——读者”型势场反应式是这个势场最典型的反应式。当阅读发生时,作者(文本)这一方仿佛是一个势态强大的极将信息、体验等源源不断地向另一端传导;读者这一方仿佛是磁场的另一极,一边接受信息、体验等,一边形成自己的感受并准备伺机反馈出去。以此势场反应式为核心的对话在语文界被誉为“作者(文本)——学生”型对话。这种对话有两个基本特质:一是“静”,在这里,无论是作者的倾述,还是读者的接受,都心无旁骛,神情专注,寂然进行;二是“慢”,在这里,无论是信息的传导,还是感受的生成,都得凭借对文本语言的细读与细品,需要一定的时间方可完成。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执教《孔乙己》,教学生鉴赏文本时,有一个实施“作者(文本)——学生”型对话的经典片段:余老师让学生纵向细品“茴香豆的妙用”“孔乙己的挨打”的相关情节。给了8分钟时间让学生默读文本,整个场上给人的感觉是“静”、“慢”,其实,在“静”与“慢”的背后,是热烈的“作者(文本)——读者”型势场反应在发生,此时文本中的信息以一种奔涌的势态汩汩地向对话接受一方的脑海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