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的人才,需要确立教育科研的先导地位。通过教育科研活动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内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关键词】教育科研;教师;教学;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凭多年积累的经验,也不仅仅是凭熬时间、拼体力的所谓“拼搏”,而是更多地依赖科学的方法。教育科研,特别是应用研究,应吸收更多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师,教师理应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体。通过教育科研,可以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可以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可以提炼经验,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与特长。有许多“科研兴校”的成功范例,他们组织教师在教学中开展科研,在科研中促进教学改革,取得了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同步发展的良好效果。这充分说明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的有效载体。因此,要适应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建设人才,就必须确立教育科研的先导地位,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以教育科研活动更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因此,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可采用观看课改专辑,请课改专家解读新的课程标准,教研组专题讨论等来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职能。使教师走出封闭、狭隘和垄断的应试教育的阴影,自觉地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作出调整,保持与新课程的同步成长,并树立起适应新课程的专业意识。
二、以教育科研活动提升教师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支持下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不断更新的过程。办现代化学校,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关键。教师队伍现代化应先从抓教师专业成长开始。学校可请知名学者、教研先锋、课改专家作专题报告,还可开设“教师论坛”、“教研沙龙”,鼓励教师参加校内优质课听课评课活动、校际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积极支持他们外出学习进修、培训等。同时,可组织开展教师培养“五个一”活动。即:每个青年教师每个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书,写一篇读书笔记,做一节研究课,拟一套考试题,组织一次主题班会。通过各种教育科研活动,使教师学会“三课”:上课、听课、评课;练好“三笔”:钢笔、粉笔、毛笔;读好“三书”:教科书、基础理论书、专业知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