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体智慧是群体具有的优于个体或个体总和的智慧和能力。群体智慧多被运用于社会管理、环境治理、市场预测等方面,其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的运用也是近来的一大研究热点。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而组建教师团队,倡导协作学习,激活群体智慧,可以帮助教师摆脱孤军奋战的窘境,借助群体之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关键词:群体智慧;协作学习;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教师群体共同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教师群体发展是相对于教师个体发展而言的,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到底有何价值,教师怎样运用 “群体智慧”才能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群体智慧的概述
群体智慧源于西方,本是社会管理学领域的词汇。早在19世纪中叶,大多数学者是否定群体智慧的,他们认为群体智慧会导致社会动荡,扰乱政治秩序和社会生活。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开始冷静地看待群体智慧。1907年,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首次通过实验证明:群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产生超越专家的智慧,这是国外“群体智慧”首个正面的研究成果[1]。2004年,詹姆斯·索罗维基(Janms Surowiechi)出版了《群体的智慧:如何做出最聪明的决策》一书。在这本书中,群体智慧被当做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并为詹姆斯所提倡,进而又引起了企事业管理方面的重大变革。
群体智慧从字面上理解是“群体所拥有的智慧总和或形成的智慧合力”。1964年,韦切斯勒(Wechsler)正式提出了群体智慧的概念:一群个体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高效地处理他们周围环境的稳定或全局性的能力[2]。1994年,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指出:群体智慧是一群人在共同信念的指导下,以群体为单位自行完成一项任务过程中产生的极强的凝聚力和极高的智慧[3]。1999年,弗朗西斯·海拉恩(Francis Heylighen)对群体智慧的理解是这样的:一个群体所具备的能够比其中任何一个个体解决更多问题的能力[4]。2001年,克雷格·卡普兰(Craig Kaplan)提出群体智慧既体现在群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优于个体,也表现为群体所做出的决策比个人更加稳妥完善[5]。近年来,群体智慧的内涵仍在逐步丰富,如斯特凡·克劳斯(Stefan Krause)认为群体智慧是一群独立的个人,或者至少部分独立的人,通过社会交往,交流、获取、整合不同类型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证明了个人不可能单独解决认知问题[6]。简·马克·莱梅斯特(Jan Marco Leimeister)认为群体智慧是群体中的成员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学习、理解和适应环境,对于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或方法,从而对于相关问题给出一个更全面合理的解释或是更妥善解决途径[7]。总的来说,群体智慧可以从以下两点来理解:一是有共同理想信念的群体;二是群体所拥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于单个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群体认知、群体协作和群体合作是人类社会三种不同形式的群体智慧。群体认知就是指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通过认识与分析对某个事物或现象做出判断与预测,再将所有的观点进行提炼并得出最能代表集体的观点;群体协作是处于同一个群体中若干个体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合作,汇聚一股实现目标的合力;而群体合作则提倡个体在群体讨论中敢于抛出新观点和创意策划,在形式上更像“头脑风暴”。
学校乃至社会相当于一个大的生态圈,教师群体与生态圈中的其他生物一样,想要生存与发展,必须走向联合,形成群体智慧,以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此外,学校的管理层也要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努力为教师搭建协作学习的平台,引导教师走向联合,以群体智慧帮助每个教师优化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中群体智慧的价值
群体智慧与个体智慧到底哪一个更胜一筹?康斯坦丁士(Konstantions)的试验证明:对于仅有一次运算的决策,群体智慧往往要小于专家的智慧,但当遇到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运算决策时,相对于专家,群体整合的信息总是占优势的 [8]。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会面临很多的抉择,影响抉择的因素又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群体智慧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价值的。在多次决策中,群体智慧应大于个体智慧,除此之外,教师群体智慧形成的过程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