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丁玲;上世纪30年代作品;常德方言
常德位于湖南西北部,东临洞庭湖,西靠武陵山脉。丁玲出生在常德市外祖母家(其外祖父是一位宿儒,曾官至太守),一岁后丁玲被接回老家临澧县黑胡子冲,父亲去世后,四岁时又随母回常德城中居住。丁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作出过无法取代的贡献,常德方言在其作品中展现出了非凡的魅力。
一、丁玲上世纪30年代作品中的常德方言
方言是指一种语言中跟标准音有区别,主要用于口语的地域性语言。常德方言属北方语系西南官话常澧片,受到西南官话和湘方言的双重影响,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翘舌音,鼻音和边音不分,大部分入声归去声,俗有“小北京话”之称。
丁玲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学习在极富湖湘文化特色的沅澧之滨,她在作品中运用熟悉的常德方言行文顺理成章。早期作品中,字里行间常常跳出带有湖湘特色、乡韵十足的常德方言。《梦珂》、《水》、《母亲》中多次出现具有常德方言特色的话语。
(一)《梦珂》
“唉,慢点呀!不是明天又该皮匠阿二咒我了。”[3]“不是”在常德方言中表示“不然”的意思。
“于是自自然然把他那特点代替了他的姓名”[3]“自自然然”属于形容词重叠的一种。常德方言里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主要有三种形式。AABB式是其中之一,如“干干净净、热热闹闹、摔摔摆摆、清清白白”等。这一重叠形式表示程度加深,与普通话相同。
“未必你们忘记了想想看”[1]一句中“未必”表示“难道”,是常德方言中常用的表转折的词语。
“三儿四儿也瞅着奶奶好笑”中用到的“儿”是常德方言中较为独特的“儿而不化”的儿尾词。这种儿尾词和普通话的儿韵词功能相同,是词缀,意义较虚。但语音形式上有差异,普通话的“儿”音节与前一音节在语音上融合,而常德方言中的这个“儿”作为独立音节存在。
“父亲发气了”[1]“发气”是典型的常德方言,意思是“生气”。
“还有袁大她们都要念我的”“他们都念你咧”[1]中的“念”是想念之意。
“我想你会不很记得了,我是和梦如同班,在酉阳县立高小时。”[1]程度副词“很”+动词“记得”的表达,在常德方言中很常见。
“你是几时来的呢”[1]“几时”就是普通话中“什么时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