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语文主题学习的几点粗浅认知
1. 怎样理解语文主题学习
对于语文主题学习这项实验,倡导者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初衷很明确:阅读、课堂阅读、课堂自主、自主阅读、课堂足量自主阅读。参与实验的郭莹老师这样理解:“语文主题学习”就是要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再把语文定位为一种知识的教学,而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从语文学科的特点上看,本身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性。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才能完成。但现在存在用学数学的方法学语文的现象,即往往通过对一篇文章的剖析与理解达到对一类文章的解决,也就是举一反三法。这其实不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
学语文应更多应用反三归一的方法,即通过量的积累来达到质的变化。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说他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好读书”也就是广览博读,正是学好、用好语文的必由之路。而当前语文教学恰恰存在不“好读书”而好“求甚解”的现状。教师希望把一篇课文挖深抠透。甚至刨出火星。真像小品里说的,唯恐刨得不深,一心往祖坟那刨,结果对提升语文素养意义并不大。深挖造成教师教得累,学生干遭罪,读书读得少。学完全忘了。在这里打一个比方,比如说有人说你家的一块地下埋有一个古董。你就去深挖,不见古董。你换一个地方又去深挖,可能还是没有找到,也可能找到。但如果换一种方式,浅浅地挖,挖遍整块地。虽然不可能找到古董,但却使土地变得松软,土质变好了。秋天一定会有好的收成。连续几年甚至更长时间都会有好收获。远比得到一件古董的价值多得多。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曾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也是说大量阅读的好处。因此语文主题学习首先是指倡导大量阅读。
那么,如何把大量的课外阅读与课文进行衔接,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内。就需要有一个衔接点,这就是主题。这个主题是文本推敲的着力点,也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催化剂,更是链接课文与阅读材料的媒介。
基于些,我认为语文主题学习就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的单元主题,教材本身的特点,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从一篇课文中提炼一个主题,通过对课文的推敲与感悟,使学生感受这一主题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围绕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走进广泛的阅读空间,阅读与主题相关、相近、相似或相对的多篇文章,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在大量的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认识,情感和体验,创造与文本交流与对话的氛围与条件,形成思维的碰撞,产生情感的升华,价值的提升。
2. 怎样理解语文主题学习和现行语文教学的关系其实“课改”以前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常常根据教学要求,在学习一篇文章后,也常常安排一篇文章做为拓展延伸的环节,有时也布置课后阅读相关文章或书籍,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课改”之后的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是按一定的主题编写的。特别是现行的S 版语文教材还都配有《语文同步读本》,这本身就是在进行主题阅读的引领。只是没有把阅读任务引入课内,没有对主题加以强调,致使主题有时还显得模糊 。另外放在课外,绝大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去阅读,让课外阅读成为一种形式。现在强调语文主题学习,是把“主题”和“阅读”加以强调和重视。
因此从这个方面看,“语文主题学习”只是强调一种学习方式而已。倡导语文主题学习,就是通过抓住主题来感悟文本,腾出时间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内。实际是对现行语文教学改革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改变。如果摒弃现行语文教学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另搞一套,另立炉灶,造成邯郸学步的后果。这真是对语文主题学习的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