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年出版的《新国文》小学语文课本(庄俞、沈颐编)第三册第一课的课文,说明了上学读书的意义:
学生入校,先生问:“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飞禽走兽,饥知食,渴知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奇异者,能为人言。唯不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与禽兽何异?
可见,上学就是为了要读书,读书不仅是人与禽兽的区别,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因,更关系着身心的发育,思想的创造与文化的传承。阅读伴随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他身心发育的过程,而起步阶段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尤其重要。小学生混沌初开,内心单纯,心灵洁净,就像一张白纸,可以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可塑性强,求知欲也强,对周围世界充满着好奇,又正处于蓬勃旺盛的学习期,也是吸收、消化和成长的黄金期。如果能抓住这个关键时期,让他们亲近书籍,闻到书香,发现读书乐趣,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这不仅直接关系着他们语文学习的品质和考试分数,更关乎他们积累知识,形成能力,开阔视野,陶冶心灵,点亮心灯,进而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健康成长,能使其享受到人生的最大幸福,受益终身。否则,一旦错过了,等他长大了,即使学习的愿望再强烈,外界刺激再鲜明,他的接受能力也已经大打折扣。所以要在小学阶段,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让他们遇到那些震撼人心的经典著作,读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记住那些感人肺腑的妙语佳句,自然而然地就会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深深融入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心生爱念、心怀感动,从而打下精神的底子,给他们拥抱生活热爱生命的执着和激情,以及追求真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语文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至关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每天除了父母家人,接触最多的就是学校里的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了。所以语文老师要做语文之旅的“导游”,带领学生穿越汉语文学的丛林,随时指点他们学会欣赏,让他们行走在语文世界的山道上,领略不一样的风光、不一样的美景,移步换景,美不胜收,在语文之旅中培养“发现的眼光”。发现什么?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汉语之美、文章之美、大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而这种“眼光”,不能指望学生自然生成,而要靠老师的示范启发和因势利导,需要老师有意识的训练与培育。你是什么,语文就是什么;你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你有多美,语文就有多美。因为学生天天都在和语文打交道,天天都在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老师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喜欢读书,进而让他们热爱语文,认识到语文不仅有用,也非常好玩,才能兴味盎然地学好语文。
首先,语文是好玩儿的。学生认识到好玩儿,学起来才会有兴趣。小学低年级的启蒙教育,要以培育学生对语文的亲切感为重点。比如,小学语文无不从识字、写字开始,那一个个方块汉字,不是死板的横竖撇捺,不是单调的阴阳上去,而是我们中华民族一项最重要、也是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有的字像图画,一看字形就能猜出它的意思;有的字则包含着很多深刻的道理,通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字理分析,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认识汉语汉字的神奇美妙,进而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母语、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中年级通过诵读浅近的文学作品,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高年级以提高对语文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