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职业院校;自主招生;“生源买卖”;教育腐败
4 月11 日,湖南省常德市召开2017 年全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会议,在公布今年中等职业(技工)教育招生工作实施方案的同时,明确将严肃查处中职招生买卖生源行为作为今年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行风作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的一项突出任务,作为“两个专项整治”的重点难点,狠抓落实,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经查实有买卖生源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一律曝光,并予以通报,同时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向社会进行集中宣传,确保家喻户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新浪网,2017年4月17日)
每到招生季节,类似的招生禁令都会频繁见诸媒体。2015 年6 月,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教育局在《关于严禁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中买卖生源行为的通知》中指出,生源买卖行为严重违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严重损害教育公平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严重损害职业教育形象,必须重拳予以打击,以确保教育改革稳步推进和健康发展;2016 年7 月,成都市教育局发文要求,“依法依规开展招生工作,实行阳光招生、诚信招生,规范招生行为,维护学校形象,公开承诺不搞有偿招生、不买卖生源、不收受‘介绍费’,自觉接受有关部门和群众的监督”。另外,媒体也对“生源买卖”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报道。2014 年7 月,《瞭望》新闻周刊发表记者调查《生源买卖背后的职校生态:招生如同“地下”工作》;2015 年1 月15 日,《中国青年报》发文《高职招生:生源“ 买卖”渐成新常态?》,并连续发表评论文章《生源买卖实属商业贿赂》《生源买卖破了职业道德底线》,引发社会对职业教育领域“生源买卖”问题的关注。
在网络科技如此先进、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当下,在互联网上做一个简单的搜索,你会找出很多关于“生源买卖”的禁令、评论和“内幕曝光”。然而,即便有再多的警示,即便每年都三令五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却逐步由“个案”“特例”变成了“常态”,成为社会上家喻户晓的“公开秘密”,实在让人心存忧虑,且惴惴不安。自古以来,教育一直被称为“圣地”,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学校则是“知识的殿堂”和未被尘霾污染的“象牙塔”,因此,它们很少会与有辱斯文的“铜臭”和买卖相提并论。
然而,眼前的现实是,在很多地方职业院校,“生源买卖”早成众所周知的秘密。通览网站上的过往报道、新近案例和综合评论,足已知晓涉面之广、祸害之深。加上如今网络信息交流又如此方便,远在天南海北的“朋友”,一条微信便可互通有无,尽情分享招生“经验”,探讨招生“攻略”。于是,很多招揽生源的高招、损招,便会在没有区域生源利益冲突的学校之间快速传播,这其中,自然包含着“生源买卖”的策略和行情。
与以往相比,如今的“生源买卖”出现了新的特征:由于职业院校的“生源买卖”很少有人“翻船”,因而有愈演愈烈且明目张胆、明码要价的势头;以前的“生源买卖”多在中职教育领域出现,如今已经蔓延到了高职院校;以前高职老师参与招生完全是出于“义务”,如今也或多或少地乐于从中分得一杯羹;以前的“注册招生”是自主办学改革的放权,如今已成装点门面的幌子;以前开办“春季班”是以生为本、善待人才的独特创新,如今已“名正言顺”地成为提前网罗生源的“擦边球”;以前上级对“提前上车”的“预科班”明令禁止,如今的不置可否让“生源买卖”有空可钻;以前只有民办高职院校才染指“生源买卖”,如今部分公办院校也深陷其中;以前的跨省中职招生根本无法逾越政策红线,如今已有不少学校“探索”出了生源“洗白”的套路,即先将生源大省的中职生源引进到本省重新“入籍”,成为“省内”合法的中职生源,然后再自由“注册”入学到高职院校,这一来一去之间,学生通过多交“入籍”费完成升学意愿,接受“入籍”的中职学校仅仅造个表单,就不仅用“入籍风险费”建起了“小金库”,而且还可套取政府财政免费中职生的“人头费”补助,而高职院校则因“羊毛出在羊身上”而毫发无损地解决了生源危机。如此招生乱象,如果任凭其“自由生长”,定然无法回应社会的责疑,无法直面孩子们的眼睛,无法还教育一片神圣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