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而特殊儿童生活技能的提升是实现融合教育的重要部分。所以,需要培养会教授特殊儿童生活技能的特教教师。而特殊儿童生活技能指导课程的建设是培养专业老师的第一步。主要工作是:试图从课程的目标、设计思路、内容、实施建议、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生活技能教学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教育康复的整体水平。
[关键 词]特殊儿童;生活技能;课程建设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的颁布来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视以及社会对特殊教育关注程度的日益增加,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在原有教育学专业、心理学专业的基础上开办特殊教育专业。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全国共有62所高校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遍布全国22个行政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1]。而融合教育又是未来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2017年年初,国务院会议通过了《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明确提出“推广融合教育,保障残疾人进入普通幼儿园、学校接受教育”的口号。到目前为止,全国各省相继出台特殊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从中不难发现“融合教育”是个高频词汇,但是种种研究表明:融合教育想要高质量地实现,一方面需要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接纳,另一方面需要特殊儿童自身能力的提高。而生活技能的提高对特殊儿童自身的成长与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生活技能的缺失,将会严重影响特殊儿童自身与社会的交往。
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对特殊儿童生活技能的训练在特殊教育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但是相关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可以看到理论研究与现实需求脱节了。2016年,随着新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基层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的课程设计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继而关注到特殊儿童生活技能的提高。我们都知道,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将影响特教学生的专业学习,而从特教专业毕业的很多学生都将去基层的特殊教育学校或康复机构当老师,所以培养好在校学生(即未来的一线老师)的专业能力是提高特殊儿童生活技能的重要环节。所以,作为承担培养未来特殊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其课程的设置势必要考虑基层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课程的开设情况。但是问题就在于,面对一线学校对在提高特殊儿童生活技能的需求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上,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目前鲜有开设与特殊儿童生活技能有关的课程。因此,完善特殊儿童生活教育的理论、构建特殊儿童生活教育的课程体系是目前特殊教育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2]。而作为特殊教育学校三大基础课程之一的生活适应课程,又一向受到一线教师及家长的关注,因此很多课程的改革和建设都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本文将以生态理论为导向,对高校开设特殊儿童生活技能指导课程建设作一尝试性的探索和研究。
二、构建高校特殊儿童生活技能指导课程的意义
(一)特殊儿童独立生活的需要
特殊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他们在认知、动作协调、行为规范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落后,而这些势必会导致他们对生活技能的理解、习得、实操上的困难。如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其认知能力低下,导致他们在生活技能理解、习得环节显得较为吃力,表现出学习起点低、进程慢、技能泛化能力弱等特点;脑瘫儿童由于其运动神经功能受损,导致其在生活技能实操过程中出现困难,表现出动作不协调等特点。的确,无论障碍程度严重与否,特殊儿童未来想要独立、健康的生活,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所以,针对特殊儿童开展生活技能训练显得迫在眉睫。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针对特殊儿童障碍程度日益严重这一现象,特殊教育教师单纯地从教育的角度将难以胜任特殊儿童的康复工作。特教老师需具备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所需要的复合型知识,承担起“教育+康复”的双重职责。所以各类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课程将是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开设的康复课程主要涉及特殊儿童言语康复、运动康复、认知康复等。特殊儿童生活技能指导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特殊教育、康复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能提高学生教育康复的综合能力,从而提升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竞争能力,拓展就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