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随班就读;心理健康;班级管理;心理辅导与训练
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1而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2随班就读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既符合当今世界特殊教育的“融合”发展趋势,也很好地适应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一、随班就读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随班就读的起源
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隔离教育,正常化、回归主流教育以及融合教育。1994年,世界特殊教育需要大会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提出了融合教育的理念,即著名的《萨拉曼卡宣言》。该宣言提出了融合教育的目标与行动纲领,确定了二十一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走向融合。有学者认为,随班就读这一教育形式是国外教育思潮与中国教育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二)随班就读在中国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班就读作为主要的特殊教育形式得到了长足发展。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自此,我国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全面铺开,一批学校开展了随班就读的试点实验工作。1988年全国第一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了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普及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途径,即:“逐步形成一定数量的特殊学校为骨干,以大量设置在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班和吸收能够跟班学习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格局”。3此后十几年,国家一方面通过文件及通知的形式对随班就读工作进行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加大就读师资的培养力度。在国家的保障和各方的积极努力下,随班就读工作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成为特殊普及义务教育的主要手段。
然而,在充分肯定随班就读工作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我们同样应认识到其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虽已通过随班就读的方式对特殊儿童进行了必要的安置,但随班就读儿童的学校适应性现状却令人堪忧。“随班坐读”、“随班混读”现象仍非常严重,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经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学业障碍与行为障碍,此外还有孤独感、被隔离感、自卑感等心理困扰。可见,重视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采取必要措施从各方面关爱并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才能真正提高特殊儿童的学校适应性,使随班就读的作用和意义真正体现于实际教学效果之中。
二、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Ladd(1996)认为,学校适应就是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学校适应的外延包括学业适应、关系适应和行为适应。4这三个方面均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在中小学阶段,学习是主要任务,加之过去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业适应性往往是学校最为关注的方面。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方法判断学生的学校适应程度。
然而,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片面地以学业成绩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校适应程度未免有失偏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拥有完善的人格,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够自立于社会。对于特殊儿童而言,长大后是否能顺利融入社会,在学校具lNzrlm7TeACSuDIK/vjF2g==备良好的关系适应及行为适应更为重要。关系适应一般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两个方面。师生关系是学生学校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学生跟老师的关系处理不好,会降低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另外一个重要关系是同伴关系。班级作为一个小团体,学生与同学一起生活和学习,相互接触是不可避免的。与同学的同伴关系处理不好,不可能很好地融入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之中。
学校适应的第三个方面是行为适应。适应性行为是一种处理物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能力表现,同时也是评判个人对社会适应程度的重要标准。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其行为和兴趣必然受到学校规章制度及行为规范的约束。能否合理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效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判断学生学校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未来融入社会的必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