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成因;策略
逆反心理是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一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据统计15%—20%的小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倾向,特别是中高阶段的学生,心智有了一定的发展,其逆反心理障碍尤其严重。因此,教师必须探究学生逆反心理的解决方法,争取主动权。帮助学生解除内心的苦恼,指导他们自我纠正逆反心理,培养自我监控、评定和调整的新能力。
一、 逆反心理的定义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在一定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并由此导致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有的人为了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并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比较强的抵触情绪。
逆反心理是小学生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所持有的一种心态,当他们的信念、经验思维习惯与眼前事件、情境要求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与常理相背离的情绪、行为。表现为“不受教”、“不听话”、“好顶牛”、“对着干”,以此来显示自己的“非凡”、“成熟”,再也不是“小乖乖了”。有时他们明明犯有过失,教师耐心、苦心教育,但他们软硬不吃、置若罔闻,并摆出一副唱对台戏的架势,让教师、家长恼火又没辙,十分尴尬。
逆反心理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可以说是他们独立意识发展的具体表现。对他们的逆反行为应一分为二,因为当他们的逆反行为表现为对错误东西的反抗和否定,对丑恶现象进行抗争时,他是一种积极、良好的品行;但当他们表现为不遵守法规、纪律和无理取闹时,就变成了一种侵害他人、有损社会安宁的消极、不良品行。
二、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主观因素
1、年龄与生理条件
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小学生时期逆反心理是最重的。这主要是小学高年级学生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他们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他们不久之前毕竟还是小孩,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小学生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2、心理过程发展的不平衡
小学生时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在认知问题上,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识。同时,许多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小学生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3、好奇心的驱使
小学高年级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小学高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