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智障学生 自我意识 污名化 个别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1智障学生学习研究概况
智障是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上存在显著限制的一种障碍,智障学生智力和注意力水平较低,由于大脑性能发育障碍,表现出有别于许多正常儿童的心理特点,呈现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英国全球教育运动2012年最新报告聚焦教育不平等,2015年的千年发展计划框架成功的关键在于学习质量,教育追求质量与平等,平等教育意味着关注贫困与不发达地区的孩子,尤其是关注残疾孩子。在当今教育大背景下,合适的教学方法难求,智障学生教育难以推进。在师生互动方面,教师对智障学生的眼神等微表情都会影响学生表现;智障学生课堂适应的五个维度分别为:课堂物理环境适应、课堂规则适应、对教师课堂教学适应、课堂人际互动适应、课堂学习适应。大部分宏观理论对智障学生研究是从外部环境的适应来引起内部能力的改变,被动影响个体,不是主动从个体出发进行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转变,操作性存在一定的困难,且培养成效不好检验。智障学生的学习涉及多数微观概念,隐含多种心理现象,它不好被察觉并且变化是细微的。
2对智障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参与式观察法和随机调查法,对南昌市南大一附院仁爱之家42名智障学生支教过程的观察记录。同时,面向广大社会群众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为453份,有效问卷率为90.6%。
关于社会人士对智障学生了解的调查中,他们一致认为智障学生课程设计中必须涉及生活常识(100%),大量涉及安全教育(91.39%)、生理常识(86.75%)、语言教育(78.37%)等内容。60.87%的调查人群认为智障学生需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多数认为智障学生同学之间关系一般,缺少彼此交流;4.35%的调查人群认为智障学生同学之间关系亲密,很少出现隔阂。
在对42名智障学生支教过程的观察记录中,得出关于智障学生课堂学习表现主要如下:
注意力不易集中(88.2%)、思维迟钝(87.6%)、理解力有限(85.7%)、记忆力差(79.9%)、语言表达能力差(77.8%)、控制力弱(76.5%)、好动(61.2%)、偏执(60.1%)。
课堂上,智障学生大部分注意力无法集中,与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和表达都紧密相关,当对知识的理解无法掌握时,他们更容易表现出控制力弱,不愿听讲,趴着睡觉或者发呆的现象。记忆力差,一方面,由于大脑遭受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造成的生理缺陷影响,另一方面,对大多概念的认知缺乏,没有重复练习的加固也同样会影响记忆力。情绪不稳与智障学生的性格相关,自控力较弱也使得他们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有时候会在课堂上表现出情绪波动、好动、对事情偏执等。
3智障学生的处境及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社会人士对智障学生缺乏正确认识。60.87%的人们认为智障学生行为迟缓,32.17%的人们认为智障学生年龄小。其实,智障学生极少表现出行为障碍,而是智力障碍,他们表现为心智迟缓而非行为迟缓。另外,智障学生是按照智力和接受知识能力来划分年级、班级,不是以年龄为基准。在调研中的智障学生里,每个班级有90后、80后,甚至还有70后,但是他们的表现与同龄正常人完全不一样,所以,不能以对待他們同龄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应提高对智障学生的认识与关注。
第二,智障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且面临“污名化”损害。舒曼认为“灵肉”非二元对立,坐着轮椅的人与围坐在一起的其他人没有区别,此时,轮椅是残疾人身体的一部分,是一体的而不能污名化为不正常。学校内普遍存在校园欺凌现象,校园欺凌分为心理、身体与语言的欺凌,语言欺凌比身体欺凌更为普遍。从支教观察记录中,智障学生以弱智自称,这反映了生活中的舆论与人群将他们笼罩在巨大的“污名”之中,使他们孤立出来,甚至成为欺凌对象。学校、机构、爱心人士,可以为智障学生举行关爱服务活动,号召更多人关爱智障学生,担当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