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光临汇博在线http://www.paper188.com
您的位置:汇博论文在线 > 文史哲学 > 教育教学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民法教育融入的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民法教育融入的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

2023-03-06 09:09 来源: 互联网 作者:洪丽婷,张洋烽 浏览次数 156

 2020 年5 月28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要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民法教育的重要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关键课程,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开展对中学生的法治教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任务。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民法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育“法治观念”这一学科核心素养,能够提高学生尊法守法的自觉性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学会依法办事,为当下及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做好民法教育能够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培养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受教材内容安排的局限和教师在民法教育方面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学生对民法知识印象不深刻,民法意识淡薄。因此,探究民法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地的路径,以提高学生民法意识和应用民法典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民法教育的现实问题及原因

民法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一定的现实难度。客观层面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情境的优化和再设计提高了备课难度。主观层面上,一方面,教师将民法教育等同于时政热点的带入,注重文本的呈现,而忽略其教育性、实效性;另一方面,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教材中渗透的民法思想,对教材的讲解浮于表面,缺乏深刻性。具体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民法教育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素材使用欠缺深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以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教师紧跟时政步伐,将其作为教学素材引入课堂。然而引用关于民法典的案例并不代表真正开展了民法教育,学生体验不深,内化不足,民法教育没有发挥理想的效果。例如在《生活需要法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导入环节播放了有关民法典的视频——《“权利宣言书”——民法典来了》,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对民法典的探究欲望。可接下来的教学却没有引导学生探究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对百姓生活产生的影响。这看似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民法教育,实际作用微乎其微。

(二)案例教学说理不足

案例教学法是开展民法教育的常见方法,教师通过展示恰当的案例,提出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实现教学目标,培育核心素养。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设计问题时难以兼顾案例的指向与教学重难点的一致性[1]。在执教《建设法治中国》时,教师意图通过民法典实施的成效,引导学生思考法治的意义和价值,选取了“2019 年12 月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我国将开启‘民法典时代’”这一素材,并提问:“我国制定民法典的意义是什么?”虽然设问指向教学目标,但是案例并不能体现法治建设的意义,无法给予学生任何启示。这就出现了给出的“例”与需要学生总结的“理”不匹配。另外,在执教《法律为我们护航》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六道防线保护”,教师介绍了民法典对人的一生的重要作用,包括胎儿继承权、父母离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未成年人参与打赏无效等。虽然指向“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但是教师很难科学准确地说明是对未成年人哪方面的保护,提高了教学难度,这对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作用有限。

(三)文本学习忽略法治精神

民法教育须立足文本解读,引用学习民法典条文是进行民法教育的基本方法。但民法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文本层面,还要深入挖掘文本中蕴含的理念和精神。正如卢梭所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心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民法教育最大的难点便在于如何内化法治精神,促进和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素养。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引用民法典中关于物权、隐私权、人格尊严权、婚姻家庭关系等相关法律规定,而对民法典提出的“私人生活安宁”概念、坚持“未成年人权利最大化”原则等问题没有进行设计和探究,文本背后蕴含着的法治精神,也没有在课堂中提及。在案例教学中,民法案例的融入让学生体会到民法典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但是对教学内容没有做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升华,这就导致民法教育流于形式,民法典的内容无法植根于学生的内心,难以产生持久深刻的影响。

三、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民法教育的主要策略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案例和素材,挖掘民法教育价值,将民法理念和精神的培育贯串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将文本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一)案例选取体现生活性

“生活即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版)》提出,要“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以学生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也认为,基于真情境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法治教育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生活化的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民法教育的案例选择必须以学生真实生活为依据,指导学生当下和未来的生活。

执教《法律保障生活》时,教师选取了“高空抛物”这一学生并不陌生的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展开教学。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针对所在小区的高空抛物事件、防护措施开展社会调查,从而体会“安全幸福的生活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一则真实的未成年人高空抛物的案例,通过详细的事件过程描述,引导学生思考法律的特征。最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这段经历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续写故事,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法律的两大作用——规范和保护。课后,学生分小组对所在社区隐藏的其他危险写倡议书,为营造安全有序的社区环境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执教《公民基本义务》时,教师选取“文明养犬”这一社会问题开展教学,课前组织学生设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了解所在社区养犬的情况。基于此,探讨养犬人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以及依法履行义务的重要性。让学生将课本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切实体会民法典及其他相关法律对人们生活的保障。

这两节课,学生将生活经验与课堂学习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服务于生活,提升了学习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学生对民法典影响和作用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二)情境创设突出体验性

精选案例、素材之后,教师需要采用灵活丰富的呈现方式,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绘、信息技术渲染、角色扮演、设计问题情境等多种方式开展情境教学。教师以带有情感性的语言描述情境,再现文本中的、历史中的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实,使学生发挥想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师以多媒体渲染情境,利用音乐、图片、视频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创设情境,灵活调整情境内容,既服务于教学目标,又活跃课堂气氛,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学生在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解决现实难题,提高思维能力和自我效能感。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民法教育,首先要选择真实的、适合的、有益的法律素材开展情境教学。所谓“真实”,指的是情境设计要以真实事件为素材,具有时效性;所谓“适合”,指的是必须坚持正面引导、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避免过于残酷、容易引起心理不适的案例,体现“人文性”课程性质的要求;所谓“有益”,指的是情境教学既要服务于教学目标,又对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和价值,体现“实践性”课程性质要求[2]。

其次是根据素材的内容特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模拟法庭、角色扮演、图文视频配以生动的解读,是展示法律案件常用的呈现方式。在“走进民法典”专题课中,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两个情境:一是创设“民法典诞生记”视频情境,从宏观层面介绍民法典的亮点、原则;二是设计“镜头里的民法典”体验环节,展示学生在课下收集的关于民法典产生过程的照片,介绍民法典从“法”到“典”的曲折过程,加深学生对民法典的认识和兴趣,再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体验情境,获取学习动力。

情境创设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应该精心设计,立足于学生认知实际,结合教学重难点,找到情境与学生认知的融合点,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设计注重启发性

法律规范、法治观念不是自发生成的,教师既要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透彻,也要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加强领悟与理解。开展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需要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具有思辨性、启发性的课堂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法治精神的领悟。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现学生的学习困惑并加以规范和引导,从而让民法教育水到渠成,落地生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不是简单的接受过程。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分组辩论、探究思辨,思维得以碰撞,然后教师适时点拨,不仅实现了传统教学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且完成了学生与教学资源、社会生活的多方互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帮助学生加深了知识内容的理解。

在教授《公民基本义务》中“权利与义务关系”这一教学重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养犬人如果不自觉履行义务,会造成哪些后果”以及“为了更好地保护各方合法利益,养犬人、行政执法人员、社区工作者、其他居民可以如何做”,让学生在思考真实性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内化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四)文本学习强化实践性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要求,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全过程、全要素开展法治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理念也非常重视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应该落实到实践中去。民法教育应该坚持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化知识为能力,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社会的真实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获学习的快乐。

教师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采取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让学生认识社会。教师可以主动开展专门的法治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提升法治素养。如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举办“法律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普法宣传情景剧表演等。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以积极与学校相关部门合作,充分利用好社会大舞台,将学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思政大课堂有效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司法机构,或者旁听民法案件,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识。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律师的合作,指导学生开展有关民法典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调研、科技创新等活动,将学生对民法典的认识从书本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法治信仰的重要渠道。将民法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读民法典,领悟民法精神;全面梳理教材内容与民法典的联结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体现的法治精神;深入探究民法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路径和策略,积极响应《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培育青少年法治观念,树立青少年法治信仰”的要求[3],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服务说明

汇博在线(paper188.com)网拥有实力强大的团队,能帮助你实现论文写作方法,论文发表,代写代发论文等服务领域.

我们承诺

在您接受本站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后期免费修改、免费指导答辩等。衷心感谢您对本站的信任和支持!

论文指导范围

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博士论文,职称论文代写,领导讲话,报告总结,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党团辅导等代写服务。

发表论文领域

发表省级杂志,国家级杂志,核心杂志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