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体验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设计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牢固掌握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体验是学生自己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尽最大可能实施体验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
数学情境是数学问题产生的土壤,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创设问题情境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进行设计,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又要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内容上富有趣味性、挑战性和探索性,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从而获得丰富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数学体验。
二、自主实践,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阶段数学概念知识主要分为发生式概念和属差式概念两类。所谓发生式概念是指这一数学概念是动态生成的。属差式概念是通过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差异来界定概念的内涵的。“数学学习是儿童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的主动实践活动。”强化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这是现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策略之一。如分数就是一个发生式要概念,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过程明确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拓展时空,体验知识的生活背景
数学建模多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其他学科中的问题作为问题情境,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于问题解决者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策略。通过数学建模活动,会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数学并非只应用于数学本身,数学完全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找到用武之地。另外,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可能还会发现,若要对某一具体的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并不够用,还需要获得一些新的数学知识,创建一些新的数学方法。也就是说,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催生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这时学生就会形成这样一种体验:有些数学知识和方法是因为要解决实际问题与其他学科问题才发展起来的。以上两种体验的获得,会使学生对数学的源泉和价值形成一种新的认识:数学并不是没有价值,它可以解决人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甚至直接创造价值。这样,学生就能领略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魅力了。
1.课前拓展
精选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作为学习素材,必能唤起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设法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可让学生调查跳绳比赛的情况,并由此抽象出数学问题:怎样比较各组间跳绳成绩的好坏?
2.课间激活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能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学生已有买卖东西的经验,利用这一经验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课时先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然后出示例题,学生理解题意后尝试列式。接着教师提问:“如果把钱化成元、角、分,你会列竖式计算吗?你能说出列式的依据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小数加减法的列式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含义。这样巧妙地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亲身体验知识的来源,使学生倍感亲切,理解深刻。
3.课后延伸
要促进学生有效建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满足于课堂上的体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将数学活动、体验学习延伸到课外。如学习比例尺之后,可让学生试画学校平面图、家庭平面图等,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创造过程
“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数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善于捕捉那些出现在学生中新鲜、有意义的交流事例,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另外,教师在学生亲历体验的基础上,还要营造好学生合作交流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数学交流。因为学生个体亲历初步生成的体验是感性的,具有个性化,这些是教师进一步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把学生初步生成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共性的高度,形成具有普遍性的认识。在学生合作、讨论、探究中,各种个体体验彼此会产生碰撞,在碰撞中学生的心智之花灿烂开放,个性得到张扬。同时,在碰撞中学生的体验又会由个体走向群体,在群体中又会有选择地保留和发展个体的经验,从而实现个体体验的整合。因此,在合作中进行数学交流是个体体验与感受的升华,是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设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主活动、自由表达、主动建构。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可先复习周长概念,让学生试说圆周长概念,然后提问:“怎样测量圆的周长?”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如绳绕法、滚尺法等。交流之后,教师提出:“量出黑板上圆的周长。”由于前面所提出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分组合作,探求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整个过程,教师只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自由的,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过程。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意识,提高了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各种数学活动,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积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取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与建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