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如一首意境深邃、情景交融的诗,令人怦然心动,回味无穷。同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若要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让课堂洋溢文化气息,教师应尽量做到诗意化教学,充分发掘课本中的诗意素材、人性元素,再借助生动的教学语言与手段,唤起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智慧,放飞学生想象翅膀,并利用师生有效互动,创造诗情画意、动静结合的学习氛围,营造高雅情趣的学习意境,蕴含诙谐幽默的交流对话,感染学生,洗涤心灵,提高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一、发掘诗意素材,感受诗意韵味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所选文章多是名家之作,蕴含着丰富的诗意素材。因此,在高中语文诗意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诗意因素、人性元素、审美因素,让学生感受如诗般的语言,如诗的意境,如诗的人性,以美激智,以美怡情,以美育德,以美启思,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语文诗意殿堂。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本身就蕴含着古韵之美、诗意之美。譬如《蝶恋花》、《雨霖铃》,富有音律美,极具意境美、情感美。
再如沈从文的《边城》,蕴含着人性民情、风物山水诗意化的特点,语言与整体结构均流动着人性诗意,呈现出一种渺远而清幽的氛围,深深沉淀了诗意般的湘西社会与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本文的语言文字,感受本文的意境,领悟人性之美,发掘文章结构之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丰富文化底蕴。
第一、如诗般的意境。在《边城》一文中,萦绕着悠然、唯美、淡雅的诗意,寂静而美丽,古朴而神秘,散发出远离城市喧嚣的清新、明丽的纯净气息,意境如诗。即便没有去过湘西,读着《边城》,在头脑中也会浮现出一幅优美画卷:层峦叠嶂,小溪环绕,潺潺流水,两岸绿树遮掩,树枝轻掠水面。放眼水面,一条渡船横躺其中,船上一位老翁手撑竹竿,一位双眸清明如水晶的女子站于水岸边,一只小狗尾随其后……如此便构成勾勒出一幅闲适恬然、宁静优美的湘西田园山水图,蕴含简朴而诗意的意境。
第二、诗意的文字语言。虽然本文语言平实,以简单句式为主,却引人入胜,读来富有节奏感,诗意盎然。因为这些通俗易懂的语言营造出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意境,单纯朴实的文字本身也是一种美。如人物语言的蕴藉蕴含诗意。本文中的人物对话虽较为口语化,看似简单而平白,实则经过了作者的精心选择与加工,将人物情感与内心冲突不露痕迹的融入到对话中,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比如老船夫押了一口酒,低低的说:“好的,妙的,这是难得的。”表面上是赞美酒不错,实际上在老船夫心中要赞美的是二老傩送,借酒赞人,蕴含一语双关之妙。同时,本文风俗与景物描写也富有诗意。另外,本文的结构也如诗。在《边城》一文中,沈从文运用“反复叙事”的写作技巧,使得这部小说具有诗化、散文化的特点。此外,《边城》一文中,人性如诗、心境如诗,令人回味悠长。
二、组织诗意活动,激起情感涟漪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智力发展。” 同样,在高中语文诗意化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融合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与人文教育,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不着痕迹地积蓄同学们的感情,激荡情感涟漪,启迪学生智慧,润泽学生心灵,构建美的、诗意的语文课堂。
第一、诗意动情的导语,引入入胜。如教学《声声慢》时,运用生动诗意的导语,吸引学生注意力:轻抚历史尘烟,在那瑟瑟秋风之中,缓缓走来一位才华横溢的宋代女词人,但见她衣着素雅,而面容却无比憔悴,其神情也愁苦万分。当金人那无情的铁锤砸烂了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时,也震碎了她繁华的梦,自此,她尝尽了家国之恨,饱受亡夫之痛,历经颠沛流离之苦。此时,深处瑟瑟秋风中,看着那满地的衰败菊花、落寞的梧桐、绵绵的细雨,她怎能不百感交集,愁上心头……而后播放相宜的音乐,深情并茂的吟诵本课所学的新词——《声声慢》。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全词沉郁凄怆、哀惋悲凉的感情基调,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第二、自由对话,真情交融,营造富有生命活力,充满文学气息的学习氛围。诗意化的高中语文教学并不是说将高中语文当诗一般教,也不一定说非要教学语言如诗般美,而是一种和谐、充满美好情感、洋溢着浓厚文化气息的教育。如和谐宽松、意趣高雅、美感动态本身就是一种诗意。因此,在高中语文诗意化教学中,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是否能够唤起学生情感,是否可以营造美的氛围。其中,自由对话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师生心灵对话、情感对话、文本对话的互动过程,也是实现动态生成、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有效途径。另外,还可通过丰富多样的诗意活动来实现诗意情境。如学习《荷塘月色》中,教师可适当运用录像、视频、图片等直观手段,将同学们引入文本情境,如临其境。同时,配上抒情音乐,利用如诗如画的场景,让学生和文本更贴近,营造诗意般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文本,熏陶情感。如学习《黛玉葬花》时,可播放相关影视剧,引导学生赏析,或者表演课本剧。学习《虞美人》等诗词时,引导学生配乐诵读诗词,用笔写出感想、画出自己理解的意境等,如此,可激起学生情感涟漪,可灵动文本情境,营造出如诗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