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探讨幼儿亲社会行为,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将有助于儿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幼儿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亲杜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谦让等。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同他们的道德行为的产生和发展相一致。亲社会行为发展成为幼儿的心理品质的过程,即是幼儿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日益丰富,在活动中有效地掌握帮助别人的知识、技能及锻炼意志的过程。
一、幼儿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
(一)帮助行为
2-4岁在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中是象征性思维阶段,幼儿的思维是“自我中心思维”,所以小班幼儿的帮助行为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到中班以后,幼儿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语言、认知、思维、社会水平相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更高的层次上。再加上幼儿园教育的渗透,教师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使得幼儿的社会性有较大的发展。因此,幼儿的帮助行为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二)合作行为
合作指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某一任务的行为。幼儿间的合作行为通常表现为围绕共同的主题进行角色转换和角色轮流。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经验的增多,幼儿间合作的目的性、稳定性逐渐增强,合作范围也不断扩大,逐渐由两人间的合作发展到三、四人之间乃至更多的人之间的合作。合作行为及合作解决问题的策略随年龄不断提高,并且日趋多样性、复杂性和有效性。
(三)分享行为
分享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分享的特点是使交往双方共享物品拥有者的资源并使双方受益。幼儿通过分享真实物品来保持与他人的积极交往,当他们能够以其他方式与他人交往时,分享行为就不突出了,但随着幼儿自我意识增长的需要,越来越关注教师和他人的评价,分享行为又开始增长。
(四)安慰行为
安慰行为指个体觉察到他人的消极情绪状态,如烦恼、哭泣等,并试图通过语言或行动使他人消除消极情绪状态,变得高兴起来的亲社会行为。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幼儿为了安慰同伴,会为对方提供如拥抱或轻轻拍打的行为。有研究者认为,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知理解力提高,因此安慰行为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增加的趋势,而且女孩比男孩的安慰行为更明显,这也许与个体所认同的性别角色期望有关。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实践
任何心理的发展都不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而是他人有意识影响或者主体主动接受外界影响的过程,基于这个基本原理,我们认为,幼儿亲社会性的发展需要我们为幼儿的交往创设有益的周围生活环境,并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培养。
(一)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能空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首先,欣赏文学作品: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时,幼儿往往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有情节的情境中去,比较容易引发情感共鸣;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例如关爱他人的教育活动;此外,为幼儿提供关爱他人的交往机会。例如给生病的同伴送礼物等。
(二)及时给予幼儿有效的表扬,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表扬鼓励是奖励方式的一种,是儿童教育中的一种强化方式。积极的表扬鼓励可以调动幼儿的主动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以往的生活、教学活动中,教师也经常对幼儿的行为是用表扬和鼓励,但往往不够及时,使用的场合也不太适宜。因此教师要正确合理的运用表扬与鼓励帮助幼儿明辨是非,来提高他们学习良好行为的信心和上进心,从而促进幼儿良性发展。
(三)因势利导,抓住随机教育契机
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总是事后才会明白。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常采取严厉批评的方式,这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因此,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良好亲社会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孩子拉人,捏人,其实只是想交往,不是什么攻击行为,教师应该告诉他,想跟谁玩应该怎么表达。但幼儿也有自尊心,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氛围,尽量不要当众指责幼儿,否则只会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
(四)言传身教,树立榜样的作用
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启蒙老师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教师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幼儿。但如果教师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突显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五)加强亲自沟通,鼓励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加强亲子沟通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十分有益。父母与孩子在一起时,可以采用讨论或分享的方式,鼓励幼儿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诉说,做孩子的朋友。对于父母来讲,鼓励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最有力的方式是运用微笑、赞扬和拥抱等手段来奖赏这类行为。赞赏时,父母说的越具体,幼儿就越能理解什么是对的行为,并愿意重复那样的行为。孩子在成为真正的利他者后,也收获了喜悦。
参考文献
[1]陈琴.4-6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4):14-18
[2]王美芳.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特点与教育[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3]刘畅.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J].现代经济信息,2010(4)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03-305
[5]余国良.社会认知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