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联储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从实行效果来看,将美国的经济从次债危机引发的严重衰退中成功遏制并转向复苏的轨道,同时也给全世界经济体带来深远影响。全世界学者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以总结学术界近年的主要研究成果,为继续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理论研究政策实践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利率水平接近为零时,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失效的背景下,通过低利率承诺、资产负债表调整、购买长期债券等方式,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达到缓解金融系统资金压力,降低通缩预期,稳定金融市场的一种非常规货币政策。
次贷危机后,美联储先后推出了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从2008年11月24日第一轮量化宽松启动,到2013年12月19日宣布逐步退出,美联储向市场投放的资金超过3.5万亿美元,从实行效果来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美国的经济从次债危机引发的严重衰退中成功遏制并转向复苏的轨道,但是其带给全世界的影响远远没有因其宣布退出而结束,其对全世界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仍在持续。
伯南克的理论研究综述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思想源于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货币政策的反思,对大萧条期间货币政策的理论探讨和经验证据构成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美联储前任主席本.伯南克(Ben S.Bernanke)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的集大成者,对美联储出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可以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很大程度就是在伯南克多年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通过对伯南克发表的论文和公开出版物的研究,可以把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思路。
伯南克和布林达合作发表的《信用、货币和总需求》(1998)中提出,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是维持货币稳定、产出和就业地持续稳定增长,为达到此目标,稳定信用量的货币政策更优于稳定货币量的货币政策。伯南克和科特勒在发表的《黑箱操作:货币政策传导的信用渠道》(1995)中主要讨论了货币政策影响真实经济的两个机制。伯南克和科特勒合作的《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波动》中阐述了“灵活的通货膨胀基准目标”,而这段论述成为伯南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伯南克和莱茵哈特(2004)论述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遇到阻碍时,在极端情况下,经济可能进一步陷入流动性陷阱,而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结构,可以影响资产的相对价格和收益率从而影响私人决策,这个论断为萧条期间政策利率接近零时的最优货币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伯南克和肯尼思·库特纳(2004)分析归纳了零利率时量化宽松有三种传导机制:一是扩张央行资产负债表,二是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三是降低长期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
根据伯南克的研究成果,即使在流动性陷阱下,短期名义利率已降为零,如果央行能够采取相应措施使投资者改变预期,那么就可以降低市场长期利率,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这些措施包括利率或通货膨胀承诺、扩大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从而增加市场流动性、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