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外语教学 社会语言学 交际能力 语用
在地域经济同盟的推动下,对各民族文化价值、行为规范和风俗传统的进一步了解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特别是不同语言与文化的社团如何借助共同语进行文化交际研究更加备受重视。
1 模式理论基础
1.1 语言和文化研究中的功能主义
英国语言学家J·Firth认为,语言的研究应当根据其上下的情景在各个层次上展开,重点应当是意义。在Firth理论的基础上,Halliday提出了一个更加系统化的概念。他认为,语言学描写包括三个层次:内容,形式和上下文。语言学研究的三个分支恰好与这三个层次相呼应:语言学和音位学研究语言内容,语法学和词汇学研究语言形式,语义学研究语言形式和非语言事件有关的上下文。这种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区分哪些概念。使用于描写某种特定语言,哪些概念通用于所有的语言。后来,Halliday和另外两位学者A.McIntosh和P.Strevens在Linguistic Science and Language Teaching (1964中指出,语言教学得益于对语言的充分描写。而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语言描写难以令人满意,因为它忽略了上下文意义,无法表达语言的完整图画。Halliday的系统和功能语法后来被进一步应用到语言教学之中。
1.2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与影响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W.Labov(1791,1972)率先提出语言应当置于使用该语言的社团中研究的观点。他反对Saussure和Chomsky把语言分成“抽象”与“具体”的做法,认为日常生活中操母语者使用的交际言语才是语言学应当关注的重点。随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深化,交际文化学得以产生。
1.3 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是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于20世纪60年代,在彻底否定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创建转换生成语法时提出的。他认为,语言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人类所特有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即揭示“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Chomsky所说的语言能力,主要指合乎语法的“句子能力”或句子层面上的“语法能力”,是一个人大脑里“内化”语言规则所形成的能力。”Chomsky关于“语法能力”的理论受到了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的严重挑战。Hymes认为,语言能力不应只包括“合乎语法”的能力,还应考虑“言语条件”等因素。即“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讲什么或不讲什么”的问题(Hymes, 1971)。为此,他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他认为,交际能力应由“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等四种要素构成。Canale和Swaim(1980)认为,交际能力由语言成分、社会文化成分、策略成分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2 教学方案研究
2.1 功能意念大纲和文化研究中的功能主义
模拟交际教学早期一个著名的尝试就是Wilkins(1976)提出的语言功能意念大纲,其立足基点是假设语言教学可以根据语言的内容,而不是语言的形式来进行组织。换句话说,在设计外语课程的时候,可以依照语义的原则来代替以往遵循的语法原则,组织与安排教学。
2.2 语用需求分析
模拟交际教学强调语言学习必须满足学习者的交际需求。Mackey (1976)认为,特殊目的语言教,特别是ESP教学,为外语课程中组织相关文化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特殊目的”英语是从“一般目的”英语课程中区分出来的,强调“特殊目的”,强调语言和文化的实用目的,强调学习者要学会“所为”,产生真实的交际行为。也就是说,在一个时间有限的语言课程中,学习者要能够达到一定水平的交际能力来满足他们个人的需求。因此,需求分析和内容选择便成了“特殊目的语言”教学的关键。在有关需求分析的讨论中,Munby(1978)等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编制的“交际需求分析表”声称对各种水平的交际能力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