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与其他国别的留学生相比,印度MBBS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上一直存在滞后现象。动机被视为第二语言学习中最有影响的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之一,由于医学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本文试图了解印度MBBS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类型及其对成绩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关键词:印度 MBBS留学生 汉语 学习动机 成绩 关系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来华学习的MBBS(“MBBS”指全英文教学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正在逐年增加,学生生源地尤以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居多。笔者所在的南京医科大学于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批MBBS留学生,根据2014年4月的数据统计,目前在校MBBS留学生共计358人,其中印度籍学生达109人,占总人数的30%。2007年教育部在《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中强调,汉语作为必修课应贯穿始终,以适应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的便利以及后期接触病人的需要。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校在MBBS留学生培养中的汉语教学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2011级和2012级学生参加新HSK考试获得了首次通过率85%的好成绩。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同比其他国别的学生,印度留学生汉语教学的现状却不甚理想,甚至存在较大的困境。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教材、教学环境一致的前提下,印度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整体低于其他国别的学生,近三年的HSK四级通过率只有31%,且群体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汉语水平两极分化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状呢?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动机是第二语言学习中最有影响的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之一,了解动机对于语言学习的结果具有较强的预测性。Gardner和Trembley(1995)在Gardner开创的社会心理学动机模式(将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的基础上,构建了扩展动机理论模式,认为语言态度、动机行为和学习成绩三者存在间线性的关系。
在我校2014年新招收的12个国别的81名留学生中,印度留学生占22%,在学生国别群体中位居前列。为解决现实教学困境,同时使后续针对印度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更加有效,因此研究印度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及与成绩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总体采用Gardner的动机理论模式,并依据MBBS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的特殊性,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探讨来华印度MBBS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类型及其与学习成绩间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南京医科大学2010级至2013级的印度MBBS留学生,他们均已完成500个学时的汉语学习。共发放问卷82份,收回80份,有效问卷为79份。其中男生45名,女生34名。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旨在归纳来华印度MBBS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类型,尝试具体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印度MBBS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类型有哪些?2.性别、学习时长等个体因素对印度MBBS留学生的动机类型是否有差异?3.印度MBBS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维度与学习成绩间存在何种相关关系?4.影响印度MBBS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三)研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