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光临汇博在线http://www.paper188.com
您的位置:汇博论文在线 > 文史哲学 > 教育教学 >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2019-10-22 08:01 来源: 互联网 作者:高晓慧 浏览次数 397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养成教育中,对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对社会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以及传统文化中的养成教育,对当代的养成教育从教学活动,教师,校园文化方面提出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核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主席高度地肯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为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必不可少。 
  1 大学生养成教育现状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之上,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通过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就高校目前的养成教育来说,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1 大学生理想信念意识淡薄,思想迷茫 
  中小学阶段,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家长、学校等往往将成绩放在首位,不注重学生的自我性格养成,从而错过了学生道德品质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机,当学生完成高考进入大学时,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开始显现了,在大学一切都由学生自己做主,他们就會开始迷茫,在思想方面表现为意志的不坚定,容易收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失去自我,伴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沉溺在网络世界中,企图从虚拟世界寻找自我认同感,这很有可能毁了他们的一生。从外在的行动力上来说,部分同学表现为缺少主动性,这主要体现在那些在高中一直被家长、老师赶着走的同学身上,缺少主见,人云亦云,做事情拖拖拉拉,这一点归根到底来说也是因为理想信念意识淡薄。 
  1.2 大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更多学生可以获得高等教育,学生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质量也会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特点。纵观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在思想素质上没有跟上总体的水平,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等现象随处可见,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够强,还有部分独生子女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人际交往方面比较弱,遭遇困境时抗压能力也不够强,在心理上比较容易出问题;部分同学只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忽略了自己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责任,如今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和平的年代,学生大多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就很难有坚定的信仰去履行对社会的责任。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成教育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一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成教育大致可以划分为思想品德教育与人生态度教育这两大块内容。 
  2.1 思想品德教育 
  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而仁爱精神在儒家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仁爱的根本是孝悌,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在《围炉夜话》中也谈到百善孝为先,所有的善事中守孝道是最重要的,它是修身养性的基础。孔子的仁爱精神是儒家的核心和基础,有利于提高个人的思想境界,做到推己及人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责任意识,儒家的思想一直都是入世的,秉承着“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推行仁道,拥有着为天下苍生、为国家的责任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等在很多著作中都能看出儒家的这种为国为民的责任感。 
  2.2 人生态度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成教育不仅仅表现在思想品德上,更表现在人生态度方面。一方面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在《易传》 中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奋斗精神意味着一个人应该立功、立德、立言。这种奋斗精神也一直鞭策着中华民族不断地前行,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困境中成长。另一方面便是要中庸,这是一种平和的人生态度,既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倚,以恰到好处为处事的原则。中庸之道能使人身心和谐,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促使社会不断进步。 
  3 中国传统文化与养成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当代优秀的青年,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主要以儒家经典为载体,废弃了经典就等于斩断了根脉,造成近代以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漂浮感,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方面尤为重要,在培养优秀青年的过程中需要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3.1 将传统文化与教学活动相结合 
  将传统文化融入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扩大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就现在的教育状况而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国学课程,这也是一种将传统文化带入教学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习得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优良的知识,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外化为他们的行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约束他们的行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充分使用各种课程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打破学生认知中对传统文化枯燥无味的印象,让学生真正地喜爱传统文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喜爱它,才更能内化为他们的思想,除此之外高校应当多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如棕编、剪纸等手工课,国学、唐诗宋词等培养审美艺术的课程,增加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知识的传授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学校可以开设校外社会实践课,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迹,写实践考察报告,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但在进行校外实践活动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安全。 
  3.2 将传统文化与教师自身素养相结合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领导者,他们对学生的知识、道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作用,所以自身也要不断地提高素养。一方面要有牢固的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作为万世师表,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做符合教师身份的事情,教师的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在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的师德问题,很明显是因为没有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教师为人师表,自己都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都不能以身作则,怎么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这些知识呢?国家在培养教师的时候,不仅仅要注重培养专业文化知识,更要注重培养教师的思想道德。 
  3.3 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教育力量,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通过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各高校应充分利用这种隐形的资源,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校园中贴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有意思的横幅,标语等,在潜移默化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的生活应当是轻松的,这种轻松表现在不定期的举办各种活动中,学校可以多尝试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知识对答,家乡秀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发挥学生在大学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学校还应该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等,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也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养成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培养良好道德修养的大学生,更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服务说明

汇博在线(paper188.com)网拥有实力强大的团队,能帮助你实现论文写作方法,论文发表,代写代发论文等服务领域.

我们承诺

在您接受本站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后期免费修改、免费指导答辩等。衷心感谢您对本站的信任和支持!

论文指导范围

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博士论文,职称论文代写,领导讲话,报告总结,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党团辅导等代写服务。

发表论文领域

发表省级杂志,国家级杂志,核心杂志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