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光临汇博在线http://www.paper188.com
您的位置:汇博论文在线 > 文史哲学 > 教育教学 > 互联网+”时代下对大学生心理干预的策略分析

互联网+”时代下对大学生心理干预的策略分析

2019-10-22 08:03 来源: 互联网 作者:丁浩宇 浏览次数 583

 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由于远离父母、自身社会经验匮乏,因甄别信息不准确、客观,而出现心理失衡问题的可能性较大,所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一直将大学生心理干预措施探索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本课题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的基础上,针对高校依托互联网可采取的具体干预策略展开研究,为高校在目前时代背景下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互联网+”时代,通俗地讲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它预示着互联网与社会经济各领域之间的融合。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教师利用互联网展开教学等,既是“互联网+”在教育体系中的体现,又是学生和教师适应“互联网+”的形式和手段,这为一互联网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了可能。 
  1 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方面,其中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初期是心理问题产生的早期阶段,影响相对最小,通过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预、咨询、辅导等,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甚至消除,而心理障碍后期和心理疾病需要专业的治疗,所以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干预主要针对此群体中存在心理困扰和早期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过去较长时间内大学生心理困扰和障碍主要来源于学习考试、人际交往、情感处理和择业求职等因素,也有部分学生来源及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而在“互联网+”时代,部分大学生因毫无节制的沉迷于网络,也出现了情感失衡、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甚至形成网络依赖症、网络孤独症等心理障碍,可见“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更加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虽然心理困扰持续时间较短,不会产生明显社会破坏行为,只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情绪或心态的心理变化,使其陷入消极、悲观、自卑中,但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很可能转化为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使学生表现出反社会、偏执、多疑、恐惧、焦虑、冲动、抑郁、躁狂或其他情感障碍行为,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甚至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转化成高智商的反动分子,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初衷相违背。 
  2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干预的有效策略 
  大学生心理问题可能会导致的严重后果,决定高校探索有效心理干预策略具有必要性,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一对多”心理课堂、电话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室、纸质心理测评等手段均难以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而且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和可能的信息失真,使干预对象的隐私保护难度增加,极大的增加了高校对大學生心理进行主动干预的难度。本文结合本人的高校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种策略以供参考: 
  2.1 建设健康心理知识传播网络平台 
  高校在“互联网+”时代,为扩大高校的社会效应,提升办公效率与信息传达效果,积极构建了以高校校园生活与为核心的网站、公众号、官方微信平台等。此类网络平台由于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生较为熟悉,甚至覆盖绝大部分学生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自媒体网络终端,这为高校开展面向所有学生的心理干预提供了平台。高校可以在以上已经成型的网络平台基础上,设置独立的心理健康专栏,由心理教育相关教师利用网络朋友圈、微博等渠道了解大学生群体近期热点话题后,主动以文章、图片、视频等形式将学生感兴趣的事件、话题等与心理教育的理论相结合,并通过园平台的心理健康专栏向学生渗透和传播,使学生可以以更加健康的视角看待时下发生的各类事件,以此避免出现心理困扰。例如,在2018年2月2日“贾跃亭乐视时代结束”新闻公布后,大量曾以贾跃亭为偶像的大学生在震惊的同时对未来陷入了迷茫,此时高校心理教师利用高校网络平台中心理健康专栏对此事件前因后果进行详细的信息说明,并将网络上比较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的剖析附加在文章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此事件理性的认识,帮助学生走出此事件引发的心理干扰。 
  2.2 建设个性化心理咨询网络平台 
  高校应尝试将原本心理教师在线下展开的工作转化到“线上”,以此适应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状态。本人认为高校应从以下层面逐步的展开:首先,高校应主动为心理健康教师团队打造面向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与咨询系统,并为每个学生设定一个固定的账户,通常为学生的学号;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自己的账户填写个人真实信息,定期完成系统中的心理测试问卷等,由心理教师统一进行线上审阅;最后心理教师重点针对问卷中表现出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心理问题的约谈,以此缩小心理干预的范围,使心理干预工作有据可依。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也可以主动通过健康系统寻找线上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教师会针对性的建设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后期跟踪,以此实现交互式的个性化网络心理干预,整个过程保密性强,所以推广过程预计会较理想。 
  2.3 建设心理精准分析网络渠道 
  高校应针对心理教学课程的设置情况,在线上推出“心理健康教育”微视频,将微视频的观看情况和学生对微视频对应“每课一练”的完成情况作为学生心理健康课学习成绩的评估依据,以此强制学生接受微视频形式的在线心理教育。而且“每课一练”的测试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阶段内的心情指数、学历指数、压力指数等,为健康教师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分析和指导提供依据。由于“每课一练”间隔时间较短,所设计的题目都是心理教师结合经验和学生特点精心准备,所以所获取的结果参考价值更加理想,所获取的心理健康测试数据可直接用于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精准分析,为优化心理干预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例如,心理教师在结合心理健康系统的测试结果,初步判定某些学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的从“每课一练”中调取相关学生近期的作答情况,针对性的精准分析,以此更准确的从众多的学生中挖掘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约谈,以此实现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4 建设心理问题沟通共享网络平台 
  高校应认识到大学生是善于表达,乐于分享的群体,而此类群体在沟通中很容易阐述出自己或他人面临的问题、存在的困惑、表现的怪异行为等,而这些信息恰好可以为心理健康教师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和依据。所以,高校可以积极的建设校园论坛或校园部落等,积极引导学生在此平台中积极的发言和信息共享,为高校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信息来源。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共享平台中交流的信息虽然具有可参考性,但其真实性需要心理健康教师在采纳和接受前进行具体的判断和考证,以免被错误的网络内容所干扰。另外,教师在共享平台中应尽可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存在,避免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因约束而有所保留,导致严重的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和预防。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诱导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更加多样,而且高校主动干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难度也进一步增加,所以传统的心理干预策略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基于此,本人认为可以结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托互联网建设健康心理知识传播网络平台、个性化心理咨询网络平台、心理精准分析网络渠道、心理问题沟通共享网络平台,使大学生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接受“互联网+”形式的心理干预。

服务说明

汇博在线(paper188.com)网拥有实力强大的团队,能帮助你实现论文写作方法,论文发表,代写代发论文等服务领域.

我们承诺

在您接受本站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后期免费修改、免费指导答辩等。衷心感谢您对本站的信任和支持!

论文指导范围

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博士论文,职称论文代写,领导讲话,报告总结,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党团辅导等代写服务。

发表论文领域

发表省级杂志,国家级杂志,核心杂志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