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塞尔对阿尔贝蒂娜的爱情,因吸引力和好奇心而产生,发展过程中时刻伴随着强烈的欲望、猜忌、嫉妒、占有和厌倦,最终又轻易被转移、替代,完全丧失永恒的魅力。这样的描写爱情是十分大胆而另类的,与人们期待的那种赤诚忠贞,永不消亡的爱情背道而驰。
二、普鲁斯特与弗洛伊德契合点
(一)强调性对爱情的重要性
普鲁斯特在描写马塞尔对艾尔贝蒂娜的爱情时,是从浮想联翩的眼神开始。那魅惑的一瞥让他想到了希尔贝特,就是想到了欲望。对于马塞尔而言,希尔贝特具有强烈的性魅力,这和弗洛伊德“爱情是性满足为目的对对象贯注”观点不谋而合。接触过外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20世界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描写的爱情是神圣而纯洁的。就拿但丁《神曲》来说,但丁本人对阿特丽采的爱情,就完全摒弃了情欲的成分。但丁心中阿特丽采是天使、是圣母,所以阿特丽采才有资格上天堂,才能成为帮他度过黑暗的森林帮他新生,领他游历天堂。而人的欲望则被但丁毫不留情的归纳到七宗罪中,温柔多情的弗兰采斯卡和保罗,仅仅因为两情相悦,被捆绑在地狱的岩壁上遭受永远的残酷的折磨。禁欲思想由于基督教的宣扬和加固,长期成为西方文学颂扬的内容。即使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在描写爱情的时候,对于欲望这一块也是小心翼翼的。西方真正撕破遮羞面纱,在厅堂之上大谈特谈爱情性欲望,还是因为弗洛伊德的学说的出现。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爱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性爱”。他在《本能的冲动与成功》第17章节的《爱与催眠》中提出“爱不过是性本能以直接的性满足为目的对对象贯注,当达到这一目的,这一贯注就消失了。”在弗洛伊德的言论里,爱情的高尚、美好、纯洁和永恒完全消失,爱情只是性的贯注,欲望的外显而已。
(二)展露爱情丑陋的一面
普鲁斯特和弗洛伊德一样,同样不忌讳暴露出爱情中丑陋的一面。他在《追忆似水年华》里,首先把女主人阿尔贝蒂娜塑造成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他在书中写到,女人的的寻欢作乐的欲望是根深蒂固的,阿尔贝蒂娜时刻在等待时机,随时准备宣泄出她的欲望。巴黎和巴尔贝克和其他城市一样,她根本无须去寻找。不端庄不老实的本性,阿尔贝蒂娜就是一个既喜欢男人又不拒绝女人的双性人。相对于女人的放荡,男人的丑陋在于赤裸裸的嫉妒和占有。马塞尔非常容易嫉妒女友的朋友们,他总怀疑阿尔贝蒂娜和那些朋友在一起干出什么伤风败俗的事,所以他当机立断决定离开那儿,意在一劳永逸地斩断这一切对她有害的联系。在相爱时,马塞尔就是一个阴晴不定、行动疯狂的疯子。他把还未成年的阿尔贝蒂娜禁锢在巴黎的房间里,却不给她婚姻的承诺,今天看来这就是犯罪。 马塞尔每分每秒监视着阿尔贝蒂娜的一举一动。每次两人一起出去,只要阿尔贝蒂娜稍稍离开他一会儿,他就会惴惴不安。他一会儿感觉自己非常非常爱着阿尔贝蒂娜,愿意为她倾家荡产也要把她挽回,一会儿又非常讨厌她,责怪她限制了他的自由,无法去威尼斯旅游也无法邂逅其他女人来场艳遇。他责备阿尔贝蒂娜的水性杨花、放纵淫荡的同时,自己也不时精神出轨。在那些追求完美纯洁爱情的人们眼里,这种对爱情的态度,就是“伪君子”行为。无论是马塞尔还是阿尔贝蒂娜自身都有缺陷,普鲁斯特却用他的笔把这些“丑陋”的东西描绘的既正常又有美感。今天的我们能够接受普鲁斯特这种审美感受,不得否认弗洛伊德的学说。这位大师在他的著作中不只一次强调,每一次性的满足总会涉及到性估价过高的降低。同时伴随自我对该对象的“奉献”——与对抽象观念的崇高奉献不再有别,归诸自我理想的这种功能完全不再起作用。这样的表术过于专业,我的理解是,当阿尔贝蒂娜在马塞尔身边时,他得到她是那样的容易和频繁,以至于没有了新鲜感。又由于马塞尔对她的崇高想象的消失,自然原来认为魅力无穷的情人是“无盐女”了。但一旦他的女友激起其他男人的情欲,他的嫉妒心、占有欲、猜忌的本能就爆发了。所以,爱情是男人与女人的性诉求和男人和其他男人的性斗争。
(三) 支持爱情转移的论断
马塞尔在巴儿贝克那会想,爱情这东西,无非是我们对某位一举一动都似乎引起我们嫉妒的女士的感情。既然,爱情无论是最初的发生,还是之后的发展都由性来主导,那么爱情会消失,也是因为对方无法再激起自己的性欲,所以爱情能够被转移。普鲁斯特在故事中指出,当爱情的对象死亡后,我们对她引起的性冲动也死亡,但这不代表我们就不会再有欲望。弗洛伊德学说里也明确的指出,“性”是生命的原动力,除非我们也停止呼吸,负责性欲力量源源不断支配者我们的言行,这一点上这两个人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