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之所以是农民画,这与画家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郎绍君先生认为农民画“是源自农民作者艺术思维特质。这种思维特质不是从现代文化教育中获得的,而是原始经验和民俗文化的一种积淀和残留。”③这种源自农民原始经验与民俗文化思维特质的艺术表达就是三江侗族农民画的本质特征。
三、艺术性
艺术性是三江侗族农民画“安身立命”的根本,但这里的艺术性与传统主流艺术有着较大的区别,它不属于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而是具有大众世俗的属性,传达出的是乡土气息与农村情怀。三江侗族农民画的艺术语言、审美境界、艺术题材等均与传统主流艺术不同,呈现出独具个性的艺术特点。
三江侗族农民画家们的艺术创作不管是造型还是用色布局,一开始都带有很强的随意性,画家依靠这种随意性逐渐形成自己的用色习惯、造型习惯等,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在这种随意性状态下出现的比较好的偶然效果,在久而久之的重复中,逐渐变成必然,这便是农民画家们的艺术成长经历。三江侗族农民画有着极强的象征与寓意,画中艺术形象背后的精神表达才是画家们要传递的情感诉求,农民画的审美魅力“不仅来自视觉形象,更主要地来自它所唤起的心理期待和联想。相比之下,形象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唤起因素,因此表现出的象征性特性。”④
三江侗族农民画在构图上一贯是以饱满为主,基本不留空白,而且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与超越时空性。画家可以将不同时间与空间、没有逻辑关系的物象进行组合,形成自己满意的画面效果,甚至可以在同一幅作品中,出现不同的视角,如俯视、仰视、平视等共存。这种不同的视角并没有给观者杂乱和不舒服的视觉感受,因为这些形象都是画家对身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化与抽象化的产物,这些物象既熟悉但又不是完完全全的真实场景,这一点是农民画创作符合“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规律。色彩使用方面,三江侗族农民画比较倾向使用明度较高、对比强烈、色彩鲜艳的纯色,简洁明快,这些也是民间美术色彩使用的基本规律,因为这种色调适合表现乡土气息与农民大众审美观念。三江侗族农民画在这个用色规律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用色倾向,如喜欢使用青色与紫色,这和侗族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审美有着密切的关系。画家在色彩运用上不受物体固有色的限制,而是根据画面需要或者依据主观意识进行随意安排,想用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画面需要什么颜色就使用什么颜色,如地面可以是红色的,可以是黑色的,可以是黄色的,还可以是蓝色的,也可以是绿色的。在造型方面,三江侗族农民画注重整体布局,不追求细腻逼真的局部刻画,而是将物象抽象、简化与夸张变形,抓住物象的神与主要特征进行描绘。在画家眼中,这些物象不具备真实性,而是情感表达的符号载体,具有极强的寓意性。他们不像传统画家那样根据解剖学、色彩学等科学知识进行创作,而是凭借对物象的直观感觉进行艺术创作,这样便有着与之俱来的稚拙感,这种稚拙感与受过专业训练的画家追求的稚拙感有所不同。画中的艺术形象不是通过写生得来,而是依据自己对物象的记忆借助意象进行表达,“作画者在作画时不可能随时参照被描绘对象,他只是要依赖意象唤起平时观察的事物和重新体验原来的知觉,去检验自己通过意象所创造出来的形象。”⑤因此,他们笔下的艺术形象都极具概括化与抽象化,这些形象是画家们依据自己对物象的理解进行描绘,画家与画家对同一物象的处理不存在统一性,而是各自有特点。
整体上讲,三江侗族农民画,画风粗犷豪放,稚拙感强,质朴自然;色彩鲜亮,对比强烈;造型上不追求物象的逼真与写实,着重夸张变形,提炼概括;在技法语言上,以双钩填色为主,追求平面性与装饰性;题材上主要以侗族农民农村生活场景为主,具有极强的乡土味;农民画家们通过手中的画笔描绘了源于身边真实世界的生活场景,具有现实美与艺术美的统一,传达出他们自身对生活、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与认知。
四、商业性
自古以来,艺术创作与市场都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艺术市场既能激发艺术家的创作,促进艺术事业的繁荣,也能对艺术家产生摧毁性的影响,使艺术创作朝着低俗化、庸俗化与复制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对正面与负面的矛盾关系中,艺术家如何处理好艺术创作与商业行为的关系极为重要,如何认知艺术作品的商业性是关键,如何利用好艺术作品的商业性是当代艺术家所必须思考的重点问题。这一点对三江侗族农民画家来讲,也不例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民画的政治宣传作用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其商业属性随之便悄悄凸显出来。农民画的题材、创作目的等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政治题材基本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更多是田园、劳作、丰收、节庆等具有乡村生活气息的题材;创作目的也逐渐以销售、愉悦为主,其中销售盈利可以说是当代农民画创作的重要目的。三江侗族农民画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店铺销售、朋友介绍订购、商业展览会现场销售等方式,作品的成功销售的确大大激发了农民画家的创作热情,但在目前市场化不规范的状态下,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受市场追求最大利益化规律的影响,部分农民画家降低了艺术创作的标准,创作的作品过于简单化,艺术性嚴重降低,甚至还有一些画家投机取巧,为了盈利快,降低时间成本与劳动成本,粗制滥造,因袭模仿,简单复制,毫无艺术性可言,他们将作品低价卖出,其作品逐渐沦为农民画中“行画”。“在销售过程中,农民画作品分为原创和行画,价格上本该有区别,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了标准,无限制的大量复制,作品的粗制滥造和抄袭现象给农民画发展带来不良影响。”⑥上述这些行为便会严重破坏整个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创作状态与市场规律,这便是我们担心的农民画“过度商品化”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宣传,使农民画家提高对艺术市场的认识,了解艺术规律,避免在艺术市场中的失去自我,沦为市场的奴隶;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农民画家对艺术创作的认识,鼓励他们探索思考,积极去挖掘一些具有区域性、原创性的艺术题材,进而创作出具有较高艺术性的农民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