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帮助大学生走出信仰危机
导致当今大学生出现信仰危机的原因有很多: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带来的金钱拜物教、商品拜物教对大学生信仰有侵蚀作用;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阴暗面会使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和个人前途失去信心,导致信仰迷茫;严峻的就业压力与生存竞争,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也会使大学生面对社会黑暗面的强烈刺激,信仰之塔轰然倒塌,理想之舟就此搁浅。此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都对大学生的信仰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帮助大学生走出信仰危机,高校教育工作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仰是建立在感性的情感与理性的信任基础之上的。然而,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面存在教育手段单一、教育理念落后、教育形式呆板、教育内容空洞等诸多弊端。在话语体系上,话语表达上的僵化、生硬,长期的说“旧话”不说“新话”疏远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不信却让学生信、不学却让学生学,自然很难与学生取得“共情”产生“共鸣”。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首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教”。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形成“合力”,对大学生的信仰进行引导。在高校里,大学生虽然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又生活在既定环境中,与既定的人群产生联系。因此,在高校对大学生的信仰进行引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就是要寻找信仰教育的多元载体,寓教于行、寓教于管、寓教于境、寓教于情,使信仰教育形成“合力”对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引导。
(二)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是要真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当代大学生大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长辈溺爱,生活以自我为中心、个性独立、张扬、自我,但是缺乏耐挫能力。读大学对于他们而言是第一次独立地生活,也是第一次远离父母融入集体生活。个性上的独立、自我,造成人际沟通中的矛盾、问题,因为远离家庭、亲人,如果得不到恰当的缓解、疏通,就会造成心理上的积郁容易走向偏激。此外,在大学因为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交友、恋爱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可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这些心理问题如果缺乏恰当的引导就有可能走向极端。
因此,学校要真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一是充分关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情感以及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针对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学习、成才、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和规划工作,不断降低大学生就业风险,为培育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提供良好条件。二是着力解决好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困难。如开学时开通绿色通道,使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可以正常入学。入学后提供针对大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可以正常学习,最大限度地缓解部分家庭困难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程,向大学生讲解创业知识和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所制定的各种优惠政策,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缓解就业的心理压力。四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团体心理辅导,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干预。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加强团体心理辅导,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即时疏导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情感的困惑,及时化解学生的负面情绪,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是要搭建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平台
参与社会活动是人的本质的体现。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才能显示出自我的存在意义,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丰富自我的个性,展示生命的本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认为人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后就会有社交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好是情感敏锐而丰富的阶段,社会交往的需求十分强烈。人文关怀就是要满足人自我发展的需求,因此,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也要体现在对大学生社会交往需求的满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