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光临汇博在线http://www.paper188.com
您的位置:汇博论文在线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相关 > 《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

《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

2016-12-21 09:33 来源: 互联网 作者:孙燕青 浏览次数 3986

四、由性伪分与性伪合而申礼治

性伪合的契合点是礼义,《荀子》强调性恶、性伪分及性伪合的目的“也即落实在那个能够使人类社会趋于‘正理平治’的‘群居和一’之道——礼义法度上”同上,第134页。。对人性的阐述并非《荀子》政治理论的目的,其目的在于由人性的阐述而导入礼义之教、师法之化、圣王之治。“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始出于治,合于善也。”“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性恶》)正是在此意义上,“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荀子·性恶》)。由此,《荀子》从人性论这个出发点迈入了圣王之治、师法之化和礼义之道这个落脚点。

在《荀子》,人性恶的观点集中于《性恶》篇。《性恶》篇与《荀子》其他篇章在人性论的论述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恶》篇不仅以人性为恶,而且系统论证了人性何以为恶,整个《性恶》篇弥漫着极其鲜明的人性恶论调。因此,一些学者怀疑《性恶》篇非荀子本人所著,如周炽成认为:“《性恶》与《荀子》其他篇如《正名》、《天论》、《荣辱》、《劝学》等对人性的看法也不同:《性恶》以人性为恶,其他篇却不以人性为恶。”周炽成:《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光明日报》2007年3月20日,第11版。这是说必须承认《性恶》篇与《荀子》其他篇章确实存在着差别,但也应注意到的是,《荀子》全书对人性的基调是不以人性为善,《性恶》篇只是将这种基调发挥到了最高处。事实上,《荀子》的其他篇章也不乏以人性为恶之言语,如《荣辱》篇言:“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乱世,得乱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乱得乱也。”《王制》篇言:“彼人之情性也虽桀、跖,岂有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哉!”《儒效》篇言:“人论:志不免于曲私而冀人之以己为公也,行不免于污漫而冀人之以己为修也,其愚陋沟瞀而冀人之以己为知也,是众人也。”[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第61、64、173、145页。等等。因此,《性恶》篇虽因其尖锐的人性恶观点而与其他篇章存在一定的风格差异,但在总体论调上,它们是一致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认为,正是由于《性恶》篇的鲜明性恶主张,统摄着《荀子》全书对人性的观点,从而使得《荀子》的人性论有了一根奠定基调的龙骨,其性恶的主张更能够增强《荀子》化性起伪、引入师法之化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而师法者,所得乎情,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独立而治。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荀子·儒效》)

根据王念孙的观点,认为“所得乎情”当为“所得乎积”,“不足以独立而治”上,当更有一“性”字,“情也者”当为“积也者”同上,第170页。。性不能为,然而可化。如前所述,这个化字,在《荀子》的原意,不是“变化”“改化”,而是“教化”的意思。人性固有恶,然而可以通过教化抑制恶端的发展,防止“顺是”的泛滥。教化人性的同时也就是起伪的开端,在注错习俗的积累中、在师法之教的践行中,导致良性行为的产生,从而使人的行为与礼义法度保持和谐的关系,这才是所谓化性起伪的含义。这样,《荀子》就从人性论的剖析中引入了礼义的必须、礼治的必要,“盖主性善者必主率性,故孟子重仁。主性恶者必主制性,故荀子重礼”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71页。。更重要的是,由于“人之性恶”,《荀子》意识到由于性伪之分及“恶端”滋长的必然性,化性起伪而知礼义必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仅仅依靠道德的教化是不够的。与孔孟不同的是,《荀子》的礼含有更多法的含义以及规范与强制的色彩: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

重君势、明礼义、起法正、重刑罚,惟四者并重,方能实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礼论》),从而在“别”的基础上,明分使群、制欲导欲、养民治民,实现正理平治之“群居和一”社会,实现礼治的目的。孔子尊君,《孟子》以道抗势,《荀子》则重君之势;传统儒家重教化,以法、刑作为德的补充和辅助,《荀子·成相》》则将法正刑罚上升到与德教同等的地位,以礼与刑为“治之经”。这种由“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导出的礼治观,虽“以正名与性恶、礼治之说相连,已略失孔学温厚之旨”同上,第76页。,却是儒家思想在战国后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新型国家”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7页。不断出现、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即将诞生之际,传统儒学因“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而式微,法家思想在政治上不断取得成功的历史转折时期,面对着“儒者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儒效》)的疑问所做出的面对现实政治的变革和转向,体现出《荀子》政治理论与孔孟之间的分野。

[上一页1  2  3  4  5 [下一页]

服务说明

汇博在线(paper188.com)网拥有实力强大的团队,能帮助你实现论文写作方法,论文发表,代写代发论文等服务领域.

我们承诺

在您接受本站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后期免费修改、免费指导答辩等。衷心感谢您对本站的信任和支持!

论文指导范围

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博士论文,职称论文代写,领导讲话,报告总结,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党团辅导等代写服务。

发表论文领域

发表省级杂志,国家级杂志,核心杂志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