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刑释人员;社会资本;社会排斥
摘要: 基于2013年对1161名刑释人员的问卷调查,考察他们回归社会过程中的促进和阻碍因素。研究发现,刑释人员群体的基本特征为年龄轻,男性居多,文化程度总体偏低。由家庭、邻居、同学和朋友等构成的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在该群体就业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是其回归社会的重要促进因素,而由安置帮教等相关部门构成的组织型社会资本在这方面的作用却不够明显。与此同时,刑释人员在就业、社会保障和人际关系方面都遭受到相当严重的社会排斥,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生存状况堪忧,甚至在心理和情感上的基本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从而对其回归社会正常生活构成了严重阻碍。
中图分类号: D91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4)05058407
第5期吴鹏森,等: 社会资本和社会排斥: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影响因素分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2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我国进入了新的犯罪高峰期。相应地,每年都有大量的犯罪人员刑满释放。据司法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各地安置机关共接收刑释人员60余万人。这样数量庞大的人群,如果能够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将是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果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则不仅会影响其本人的生活状况,还可能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乃至公共安全。据对福建省监狱服刑人员中刑释人员所占比重的统计,无论是重新犯罪人员的绝对数还是所占的比重,近年来都呈逐年递增趋势[1]。这说明我国刑释人员在回归社会方面遇到了严重的阻碍。本文主要对其回归社会的促进与阻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一、社会资本和社会排斥: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推动和阻碍因素
实践证明,刑释人员在经历了一定的刑期后,要顺利回归社会,必须获得家庭、社会和政府的支持。换言之,社会资本可能促进其回归社会。“社会资本”是社会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进行种族对于收入和流动机会之影响的研究中,经济学家卢里首先使用了这个术语,并用其指称那些内含于家庭或社区组织中并有助于青少年发展的社会资源[2]。布迪厄、科尔曼和普特南等人则系统地发展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他们所强调的主要要素是社会网络、规范、信任以及嵌置在互动关系中的资源[3]。根据现有研究,社会资本可分为私人关系型和组织型[4-5]。其中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镶嵌在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为基础编织而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网络中,如家庭、邻居、同学和朋友等。这种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在刑释人员回归社会进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一方面,这些私人关系对于他们在就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刑释人员要重新回归社会,最重要的是在经济上实现自立,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在中国社会,私人关系作为最原始的“强联系”,依然是成本最小的就业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私人关系的恢复和重建对刑释人员心理上重新融入社会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有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爱和尊重。正常人际关系的建立则是满足这些需求的主要渠道。与私人关系相比,组织的功能在于整合分散的资源或力量,发挥单个成员所不能发挥的作用[5]。组织型社会资本对于刑释人员重新回归社会也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刑释人员刚刚走出监狱时,由于已经与社会有了较长时间的脱离,在重新生活尤其是就业方面会面临各种困难。如果有组织能够给予相应帮助尤其是就业培训和择业指导,无疑能有力促进刑释人员恢复正常生活。实际上,为了帮助刑释人员,我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安置帮教制度,要求刑释人员户籍所在地的基层政府和相关组织不但要对刑释人员进行管理和教育,而且要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些相关基层组织就成为刑释人员重新融入社会的组织型社会资本。